
旦知刀杰(后排右二)和同事们在一起。省公安厅新闻宣传处供图
“艰苦不怕吃苦,缺氧不缺精神。”这是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卓尼县公安局尼巴派出所所长旦知刀杰从警以来坚守的信念。11月10日,省公安厅召开2025“最美基层民警”甘肃候选人媒体推介会,介绍了旦知刀杰的典型事迹。
这位土生土长的藏族民警,已经在平均海拔4000米的高原牧区守护了10年。他十年如一日坚守在高寒缺氧的环境中,跋涉在复杂崎岖的牧区道路上,在汉藏文化交融中用心服务群众,让新时代“枫桥经验”在牧区落地生根、开花结果,被牧民群众亲切地称为“阿旦”,成为牧民心中守护吉祥的雄鹰。
旦知刀杰自2022年8月担任尼巴派出所所长以来,辖区实现无命案、无电信网络诈骗、无极端事件、无亡人事故的“四无”目标,他本人荣立个人二等功1次、三等功1次,受到嘉奖1次,先后被评为优秀公务员2次、优秀社区民警1次,2023年被团省委、省公安厅评为“全省公安机关成绩突出青年民警”。
心中有民 “铁脚板”蹚出牧区平安路
卓尼县尼巴镇是全县海拔最高、条件最苦的乡镇,也是全县畜牧业的重点区域,但穿境而过的等级公里仅有40公里,串联各牧点的几乎全部是简易土路和羊肠小径。
面对交通、通讯不便,群众牧业生产地分散的现状,旦知刀杰坚持“警力跟着牧民走、警车围着毡房转”的理念,巡逻、守护在牧区草场。
每年6月至9月,辖区牧民群众间因牛羊混群、夏季临时坐牧点扎营、牛羊越界等问题极易引发矛盾纠纷。“一旦预防不到位、处理不及时,会影响牧民群众和谐相处。”旦知刀杰深知事前预防的重要性。
鉴于此,旦知刀杰带领民辅警每年在牧区搭建帐篷,设立驻勤点,整个混牧期间吃住在帐篷,开展巡逻防控、警情处置和法治、反电诈等工作。通过多年的努力,牧区群众的法治意识不断提升,社会治安保持着“秩序好、发案少”目标。
从最初的参与巡逻到现在的带队巡逻,10年的岁月交替,旦知刀杰穿坏了80双鞋、累计行走2万余公里,抓获在逃人员6名、侦破各类刑事案件30余起,用一双“铁脚板”蹚出牧区平安路。
源头预防 双语调解浇育和谐花
针对牧区村与村之间、同村邻里之间、家庭成员之间容易发生的矛盾纠纷,旦知刀杰坚持“村不漏户、户不漏人”的排查原则,主动把办公地点搬到牧区草场、驻点帐篷,同时探索创建了“相融、相通、相等”为原则的奶茶调解室。
面对牧区常见的家庭纠纷、草山争议等问题,旦知刀杰总能形象地以纯洁的泉水与牛奶相融制成奶茶为喻,用藏汉双语耐心调解,既精准传达法律政策,又深度融入民族情感,从源头上预防化解,浇育出和谐之花。多年来,他累计化解300余起家庭矛盾和126起邻里纠纷,在牧区留下一个个动人的调解故事。
2024年8月,因临时坐牧点营地附近牧草稀少,牧民桑某为防止自家的牛群活动范围过大,在山谷口牲畜群经过的草地上撒了食盐,牛在舔食食盐后由于口渴会自动返回营地饮水。但他撒的食盐也引来其他牧户的牛羊舔食,牛羊为争抢食盐发生顶斗,牧民尕某家的羊只受伤死亡,怀疑是在争抢食盐过程中被桑某家的牛顶死了,要求赔偿,从而引发激烈争执。旦知刀杰接到报警后,赶赴现场,向当事人讲事实、摆道理,用典型案例普及法律知识,同时批评了桑某在公共草场撒食盐引发纠纷的不当行为。最终,桑某承认错误道歉,尕某主动放弃追偿损失,矛盾得以化解。
现如今,“有事找旦所长”已成为当地牧民群众的普遍共识。
全时在线 守护旅游线路安全畅通
被誉为“大西北最美百公里公路”的江迭公路,沿迭山与光盖山主脊延伸,因沿途景色奇特优美、藏寨风光交织,吸引着众多自驾游爱好者慕名前往。
江迭公路在尼巴镇辖区内的路段虽仅有40余公里,但道路海拔高、信号覆盖不全,天气多变,落石多发、崩塌风险高,导致过往车辆被积雪所困、轮胎被碎石扎破等车辆抛锚情况时有发生。旅游高峰季,旦知刀杰和战友们驻点光盖山,保障道路安全畅通,救援被困车辆和游客。
2024年1月,一家5人在自驾游时被困于光盖山积雪中,深夜接到报警后,旦知刀杰带领民辅警顶着凛冽的寒风前往救援,当被困游客见到旦知刀杰和民辅警后,高兴地大喊“人民警察来了,有救了”。经过努力营救,被困5名游客脱险为安。同年4月的一个夜晚,暴雪突袭,10余辆自驾游车辆被困在光盖山路段,旦知刀杰和民辅警在暴雪中徒步2小时,连续奋战9小时后,将被困车辆和30余名游客安全转移。
据统计,近几年旦知刀杰和战友们累计救援被困车辆300余辆、受困游客1000余人,帮助游客找回手机、背包等物品210余件。32面锦旗和15封感谢信的背后,正是游客对“云端守护者”最朴素的赞誉。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