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藏网 > 新闻 > 西藏新闻

【幸福花开新边疆】大山深处如何脱贫?雪域高原上的蜕变奇迹

发布时间:2020-10-12 08:57:00来源: 中新网

  大山深处,如何脱贫,何以致富?易地搬迁、修复生态、发展产业,正是通过这样的系统性发展,西藏自治区山南市的多个县和村打赢了脱贫这场“翻身仗”。


扎杂村居民原来的房子建在海拔4600米以上的山上,为木石结构。李硕行 摄

  易地搬迁:搬下山,搬进新生活

  家,这个字的宝盖头象征着人头上的屋顶,燕子衔泥做窝,喜鹊树枝筑巢,无论是人还是动物,都需要遮风挡雨的容身之所,而房子是这一切的载体。山南市措美县哲古镇扎杂村和错那县麻麻乡居民易地搬迁的故事证明,房子,不仅装着家,还装着新生活的可能性。

  远在大山深处,麻麻乡村民的生活被河流和大山挡住了不少可能性。大家住在偏远的山上,清苦的生活一代传一代,却没人能做出改变。

  直到2015年,生态文明小康示范村建成并投入使用,共有民房62户。同时规划了村委会、卫生院等15个项目,项目总投资8858万元。麻麻乡党委、政府引导群众开办了44家农家乐,5家餐馆、5家茶馆、5家商店和5家民族特色产品销售点,成功实现了产业转型。小康村的建成实现了水、电、路、讯、网全覆盖,极大改善了群众的人居环境,被评为“中国美丽休闲乡村”。

  而措美县哲古镇扎杂村共480户2154位村民,原本也是住在山上,这里是高原牧区,平均海拔在4600米以上。山上的房子都是木石结构,空间低小,采光通风不好,白天还需要开灯;房屋布局凌乱密集,常常出现两家共用一堵墙的情况。

  在易地扶贫搬迁的政策背景下,2018年1月,扎杂村搬迁安置项目落地实施,新的搬迁点就选在了山下。村党总支部书记扎西平措组织了专班,开展集中宣传,并逐一走访,一对一向村民讲解房屋功能、户型等细节。

  从2018年9月开工,到2020年6月村民搬进新居,新搬迁点的建设只用了不到2年,而且水、电、路、讯等设施全部配套到位,还新建了文化休闲广场。同时,扎杂村还实施了温室大棚、羊毛加工等项目,让搬下来的村民能安居乐业,搬得出、稳得住。


藏草万亩植物种苗繁育基地内景。郎朗 摄

  修复生态:沙地绿了,钱包鼓了

  如果在经济发展的同时也能改善生态环境,无疑是两全其美的事情。

  在过去,位于雅鲁藏布江北岸的山谷冲积平原的扎囊县,一到春天或是秋末,县内便会风沙四起。这样的情况一直持续到2016年。2016年,扎囊县建起藏草万亩植物种苗繁育基地,占地约1万亩,划分经营区域为科技扶贫种苗科研区、科技扶贫种苗示范区、生态修复示范区。主要从事育苗、藏药、藏草等科技研究和种植业务。

  基地的建成,不仅让原本满是黄沙的土地焕发出绿色生机,还带动了周边村庄致富。截至2020年5月,该项目通过流转土地8200亩,为村集体经济年创收41万元,覆盖带动178户818人增收。每年带动贫困户200人长期就业,人均年创收达到2万元。

  从生态修复到种苗示范,这是一片扎根在高原之上的绿色奇迹。


隆子县绿健蔬菜生产基地里的农民。赵金悦 摄

  发展产业:因地制宜方能走得长远

  一个地方要想摆脱贫困,一定要有自己的产业,有了产业才有自主造血的能力,才能帮助贫困户实现稳定脱贫。

  索珠乡寻找出来的方法是种植药材,养藏香猪。依托着独特的气候条件,2018年,索珠乡下辖的4个村民委员会成立了西藏六芽农牧业发展有限责任公司。主要从事藏香猪养殖,藏药材种植,加工酥油、菜籽油以及农畜产品开发销售等业务。

  虽然产业项目还在建设中,但未来,索珠乡的藏香猪养殖基地、藏药材种植基地的规模建设还会继续扩大,并搭建产销对接平台,促进资源销售,发展乡村生态旅游,带领全乡百姓走出一条致富路。

  隆子县的致富梦则是依靠“菜篮子”托起的。在当地企业家巴珠的带动下,隆子县绿健蔬菜生产基地、隆子县“聂雄”高标准化奶牛养殖基地等特色产业,隆子河酒店管理有限公司、隆子县扶贫商贸批发市场等产业项目一个个建立了起来。

  这些产业在发展过程中创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带动当地群众增收,其中,隆子县绿健蔬菜生产基地集中解决了98名群众就业,员工平均工资达到3800元;隆子县“聂雄”高标准化奶牛养殖基地带动95名群众就业,其中,大学毕业生20人月均增收5000元。

  现在,隆子县绿健蔬菜生产基地的蔬菜产量占全县蔬菜需求量的80%,而且,公司规模还在不断扩大中;而聂雄标准化奶牛养殖场在提升效益的同时,还在扩大规模并带动当地群众创收。

(责编: 李雨潼)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