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藏网 > 新闻 > 西藏新闻

苦难和新生——西藏翻身农奴影像档案

发布时间:2021-05-07 08:39:00来源: 新华社

   “苦菜根啊!你不要整天说自己苦,我们农奴的命比你还苦。”

   这是一首旧社会的民谣,也是才旦拉姆父母教给她的。

   在旧西藏,由于牦牛、绵羊等属于领主,作为农奴的普通老百姓,只能帮他们放养,一切为领主服务。

   如今,才旦拉姆老人住上宽敞的房子,家里有牦牛、山羊,每天的生活充满阳光,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幸福。

   左图:才旦拉姆老人的肖像(4月27日贡觉群培摄)。

   右上:才旦拉姆老人在家里编织氆氇(4月27日贡觉群培摄)。

   右中:才旦拉姆老人的身份证(4月27日贡觉群培摄)。

   右下:才旦拉姆老人(左一)和家里人合影(4月27日贡觉群培摄)。

   每一个冬天的句号都是春暖花开,就好像62年前的今天,中国共产党把西藏历史的“冬天”永远画上了句号。从此,温暖的阳光普照雪域高原!西藏各族人民永远铭记——“3·28”百万农奴解放纪念日。

   62年前的3月,是新旧西藏的分水岭,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轰轰烈烈的民主改革彻底摧毁了旧西藏政教合一的封建农奴制度。世界屋脊这片古老的土地,从此翻开历史崭新的一页。

   62年,西藏换了人间。今天的西藏,人民享有广泛的民主政治权利,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社会大局保持和谐稳定,美丽西藏建设成效显著。

   2020年,西藏地区生产总值增速继续保持全国前列,城乡居民人均收入连续多年实现两位数增长,消除绝对贫困,实现脱贫摘帽。

   曾经被剥夺了一切,“除了自己的影子一无所有”的农奴,过上了小康生活。

   真相,不会湮灭;历史,永不凋零。历经苦难的翻身农奴,随着年龄的增长,慢慢老去、逝去。为了铭记历史、展望未来,新华社记者深入广袤的高原农牧区,走近他们的生活,记录下这段不容忘却的历史。

   在旧西藏,通过税收的形式,让穷人永远是穷人。牧区的税种包括肉税、酥油税、奶酪税、牛粪税、盐巴税等等。次仁说:“如果今年欠了一斤酥油,明年就要交两斤,就这样我们祖祖辈辈,税上加税,翻不了身。”

   1959年,次仁同西藏百万农奴一样翻身得解放。他家分到了牛羊、草场,盖起了新房,过上了幸福美满的生活。现在次仁家依靠牧业和运输业,年收入有20多万元。两层的藏式小楼是村子里最漂亮的房屋之一。

   左图:拉萨市当雄县宁中乡麦灵村次仁老人的肖像(4月16日新华社记者孙瑞博摄)。

   右上:在拉萨市当雄县宁中乡麦灵村,次仁老人背着箩筐出门取干牛粪(4月16日新华社记者觉果摄)。

   右中:次仁老人的身份证(4月16日新华社记者觉果摄)。

   右下:次仁老人(左一)在拉萨市当雄县宁中乡麦灵村的家里和家人合影(4月16日新华社记者孙瑞博摄)。

   旦达老人说,旧西藏,自己每天晚上在漏风的帐篷角落里冻得直哆嗦,天天盼着吃饱饭的日子,能闻一闻主人家煮肉的香味就心满意足了。

   民主改革后,共产党解放了整个高原,把草场和牛羊分给穷人。旦达说,现在我们有了自己房子,比过去领主的还好。据了解,该乡人均年收入达到2万元,翻身农奴和他们的后代都过上了幸福的生活。

   左图:西藏拉萨市当雄县纳措乡甲嘎村的旦达老人的肖像(4月16日新华社记者孙瑞博摄)。

   右上:旦达在家里吃肉(4月16日新华社记者觉果摄)。

   右中:旦达老人的身份证(4月16日新华社记者孙瑞博摄)。

   右下:旦达老人和女儿帕珠的合影(4月16日新华社记者孙瑞博摄)。

   民主改革前,顿珠旺杰家世代都是当地领主次旦旺久家族的农奴,直到1959年西藏进行民主改革,顿珠旺杰才得到真正的解放,分到了田地。

   顿珠旺杰曾是西藏贡嘎县岗堆镇多丁村的党支部书记,儿子普布在村民的拥护下接过父亲的接力棒,当选新一届村党支部书记,孙子达瓦桑布是岗堆镇小学幼教点的老师,一家三代党员,在当地被传为佳话。

   左图:顿珠旺杰肖像(4月5日新华社记者孙阳摄)。

   右上:顿珠旺杰(左)在和重孙玩耍(4月5日新华社记者孙阳摄)。

   右中:顿珠旺杰的身份证(4月5日新华社记者孙阳摄)。

   右下:顿珠旺杰(前中)和家人的合影(4月5日新华社记者 孙阳 摄)。

   拉布说,在旧西藏,“我们是领主家的生产工具,领主叫干什么就干什么,只能服从,就连大声说话的资格都没有。”

   1959年,拉布同西藏百万农奴一样翻身得解放。他家分到了土地,盖起了新房,过上了幸福美满的生活。如今,拉布老人儿孙满堂,住着漂亮的藏式小楼,窗外桃花盛开。

   左图:拉萨市达孜县林阿村拍摄的拉布老人的肖像(4月16日新华社记者普布扎西摄)。

   右上:拉布的儿子(左)在向老人介绍医保卡的情况(4月25日新华社记者晋美多吉摄)。

   右中:拉布老人的身份证(4月25日新华社记者晋美多吉摄)。

   右下:拉布老人(中)在家里和家人合影(4月25日新华社记者晋美多吉摄)。

   拉确老人说:“在旧西藏,我们农奴的房子就跟农奴主的牛圈一样,破烂不堪,在他们眼里我们也跟牛一样,随时用来劳动。”

   1959年西藏实行民主改革,拉确获得了人身自由。她说共产党像太阳,给她全家带来了温暖,使他们全家过上了好生活。她很高兴孩子们勤快,现在虽然年纪大了,但是享受着幸福的好时光。

   左图:西藏日喀则市谢通门县塔定乡乃能村拉确老人的肖像(4月16日新华社记者张汝锋摄)。

   右上:拉确老人在家院子里散步(4月16日新华社记者张汝锋摄)。

   右中:拉确老人的身份证(4月16日新华社记者张汝锋摄)。

   右下:拉确老人和大女婿巴桑(左一)、大女儿桑姆(右一)及重外孙女白玛央拉(右二)一起在家中合影(4月16日新华社记者张汝锋摄)。

   西藏农民中有一句谚语:“苛税像牛毛,从生缴到死。”旧西藏农奴制度苛税的沉重和残酷,逼着多少人家破人亡,走投无路!西藏劳动人民痛恨地把农奴主强加给他们的种种苛税叫做“夹踏钦波”(沉重的铁链)。

   乌云遮不住太阳。1959年西藏实行民主改革,罗布老人分到了土地、牲畜,开始了新的人生。罗布老人也是邦堆村出了名的“好身体”。从村里到县城有6公里,老人无论是去县城办事,还是到医院体检等,一般都能徒步走个来回。这些年,罗布老人不仅能领到国家养老补助,还能报销各项医疗费用。

   左图:罗布老人的肖像(4月25日新华社记者普布扎西摄)。

   右上:罗布老人在自家二楼上(4月25日新华社记者普布扎西摄)。

   右中:罗布老人的身份证(4月29日新华社记者晋美多吉摄)。

   右下:罗布老人和他的儿子在自家院子里聊天(4月25日新华社记者普布扎西摄)。

   回忆起旧西藏时的生活,索朗多杰老人说,那时没日没夜遭受三大领主的欺压,没完没了地交税,要给当时的噶厦政府支差、要给寺庙干活,还要给当地的牧主放牧。

   他现在仍记得,长辈们天还没亮就要爬起来去完成差役。他家和乡亲们需要交的税,除了有酥油税、奶渣税、肉税,还有人参果税、蘑菇税……

   新西藏,特别是青藏铁路通车以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驶入“快车道”,索朗多杰家先后购买过拖拉机、翻斗车、半挂车、挖掘机等,一家人辛勤劳动,生活条件越来越好,日子越来越富裕。

   左图:索朗多杰老人的肖像(4月15日新华社记者觉果摄)。

   右上:索朗多杰在自家院子里(4月15日新华社记者觉果摄)。

   右中:索朗多杰老人的身份证(4月15日新华社记者孙瑞博摄)。

   右下:索朗多杰老人和家人在院子里合影(4月15日新华社记者孙瑞博摄)。

   旧西藏,向秋拉姆被驱离故土,举家流浪,四处乞讨,只能住山洞,挖野菜、吃野果充饥。逃难中的向秋拉姆常想,“虫子可以钻进地下,鸟儿可以飞上天空,而我们没有地方可去,就盼着共产党,希望他们赶快来。”

   民主改革后,向秋拉姆一家回到村里,分到了房子、土地和牛羊。她还成为首批女共青团员,协助工作队到各村宣讲党的政策。

   左图:西藏昌都市芒康县索多西乡安麦西村向秋拉姆的肖像(3月18日新华社记者孙非摄)。

   右上:向秋拉姆和家人聊天(3月18日新华社记者孙非摄)。

   右中:这是向秋拉姆(又名江拉)的身份证(3月18日新华社记者孙非摄)。

   右下:向秋拉姆和家人合影(3月18日新华社记者孙非摄)。

   央多老人说:“在旧西藏,早上去放牦牛,牦牛可以吃草,而我们只能等着主人的施舍。每当逢年过节,领主们都会宰牛宰羊,给我们这些农奴用血来煮面,肉包子之类的根本不会给,血煮的面也只有一碗,我们根本吃不到肉。”

   如今,央多老人儿孙满堂,在藏北草原盖起藏式小楼,冬暖夏凉,生活富足。

   左图:西藏拉萨市当雄县乌玛塘乡郭尼村央多老人的肖像(4月15日新华社记者孙瑞博摄)。

   右上:央多老人的亲属在给老人敬茶(4月15日新华社记者觉果摄)。

   右中:央多老人的身份证(4月15日新华社记者孙瑞博摄)。

   右下:央多老人(左)和养子及养子的妻子在家里合影(4月15日新华社记者孙瑞博摄)。

(责编: 李雨潼)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