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藏网 > 新闻 > 西藏新闻

西藏拉萨市打造市域社会治理“拉萨模式”:坚持试点先行 突出地域特色

发布时间:2021-05-26 09:14:00来源: 中国西藏新闻网

  发挥护城河检查站、110便民警务站、市区安检站作用,持续推行24小时屯警街面和“以服代勤”模式,形成全方位管控“点”、全领域织密“线”、全时段巡防“片”的立体化治安防控体系;

  坚持发动群众、依靠群众,巩固扩大“先进双联户”创建成果,构建“村居‘两委’班子+社会治理专干+包村民警+网格员+联户长+群防群治力量”的工作体系,全市95%的矛盾纠纷在基层得到妥善化解;

  坚持“数据向上集中、服务向下延伸”的思路,打造“枫桥式村居警务室”品牌工程,通过在群众“家门口”建立警务室,有效实现了“群众办事不出村、矛盾问题不上交”的目标;

  ……

  自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工作开展以来,拉萨市高度重视、立即行动、有力推进,坚持试点先行,突出地域特色,努力打造市域社会治理“拉萨模式”。

  编制试点工作“路线图”

  西藏自治区拉萨市实行由市委书记和市长担任平安建设领导小组组长的“双组长”制,市委召开会议专题研究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工作,从顶层设计上编制了试点“路线图”。

  ——围绕“治”“新”“特”做文章,提出了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创新深化平安拉萨建设的试点要求,明确了立足市域、着眼基层、凝聚人心、创造经验的试点思路,确定了加强基层社会治理、创新工作经验、打造特色亮点的试点内容,制定了衡量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的工作标准,作出了系统性谋划、整体性安排、硬核性施策、一体性落实的部署安排。

  ——发挥市级统筹协调的职能优势,实行“周通报、月考核、季评估”和专班推进制度,通过制定总体规划、印发试点方案、细化责任清单、召开部署会、开展培训等方式,压实主体责任、直接责任和工作责任,从市委到村居形成了组织有力、推进有序、措施有效的良好氛围。

  ——构建起一体化、扁平化的“1+7”市域社会治理风险防控“前线指挥部”,形成党政军警民联勤联动、联保联治、联合作战的良好局面,实现市域社会风险隐患发现得了、研判得准、控制得住、处置得好。充分运用网格化管理和“双联户”社会治理模式,最大限度调动各方参与社会治理的积极性,让每一个治理主体各安其位,让每一项治理资源事半功倍,凝聚起社会治理的强大合力。

  筑牢抵御风险的“铜墙铁壁”

  筑牢基层政权根基。拉萨市坚持重心下移、强基固本,深化驻村驻寺和党员“三包”工作,在全区率先完成村级组织活动场所标准化建设,率先实施基层党组织“1+3”专干提升工程,精准选派村居党组织第一书记和农村经济、社会治理、宣传文化专干,实现村居“全覆盖”。开展“一心一意跟党走、旗帜鲜明反分裂”发声亮剑活动,创新“党建+基层治理”赤康样本,强化党建引领“主心骨”,切实把基层组织打造成反分裂斗争的桥头堡、民族团结的工作队、群众致富的带头人。

  筑牢市域法治根基。拉萨市坚持以法治为根本遵循,大力推进“依法治市”战略,全面推进立法工作,出台《拉萨市电动车管理条例》等地方性法规,制定生活垃圾分类管理办法等政府规章,出台住宅小区物业管理工作意见等政府规范性文件,有力推动了市域社会治理依法依规开展。

  筑牢群众思想根基。为做到既管“肚子”又管“脑子”,拉萨市在开展“四讲四爱”群众教育实践活动中,在所有村居开展“讲村史、谈变化、颂党恩”大讨论活动,引导群众争做“神圣国土守护者、幸福家园建设者”,实现了“要我稳定”向“我要稳定”的思想转变。

  打造民族团结“先行示范市”

  拉萨市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改善民生、凝聚人心”的重要指示要求,不断提升就业、教育、医疗、养老等公共服务水平。将市级财力的70%用于民生支出,历史性消除绝对贫困。2019年,全市农牧民人均收入首次超过全国平均水平,应届大学毕业生就业率保持在99%以上。

  拉萨市全面落实免费教育和“三包”政策及营养改善计划,适龄儿童和青少年不仅有学上,还能上好学。统筹做好社会保障,实施全民参保,大病不出市,兜底能力不断增强,人均寿命达到70.6岁,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社会治理根基更加扎实。

  聚焦维护祖国统一、加强民族团结这个着眼点和着力点,拉萨市坚持把民族团结作为各族人民的生命线和拉萨最大的群众工作,在全国首府城市中率先制定《拉萨市民族团结进步条例》。设立“少数民族一家亲服务站”,引导各族群众加强民族团结,涌现出一批以罗布曲扎和城关区河坝林社区为典型的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模范集体,拉萨被授予首批“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称号。

  拉萨市深入推进“践行四条标准、争做先进僧尼”主题教育活动,引导高僧大德在爱国爱教、反对分裂上主动发声。着力推进宗教和寺庙管理长效机制建设,巩固“法律进寺庙”成果,在全市寺庙集中开展法律知识考试,覆盖率达100%。 

(责编: 李雨潼)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