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藏网 > 新闻 > 西藏新闻

进藏先遣连纪念馆:回望英雄的足迹

发布时间:2021-09-03 09:09:00来源: 中国西藏新闻网

(先遣连之九)进藏先遣连纪念馆:回望英雄(1014437)-20210903083440.JPG
图为进藏先遣连纪念馆。记者 索朗仁青 摄

  安志明在为李狄三守灵时,发现了李狄三写在日记里的遗嘱。

  遗嘱写于1951年5月7日:

  曹海林、彭青云同志:

  我可能很快就不行了,有几件事情请两位同志帮忙处理:

  1.本日记是我们进藏后积累的全部资料,万望交给党组织。

  2.几本书和笛子,留给陈(信之)干事。

  3.皮大衣留给拉五瓜同志,他的大衣打猎时丢了。茶缸一个留给郝文清,几件衣服留给炊事班的同志,他们的衣服烂得厉害。

  4.“金星”钢笔一只,是南泥湾开荒时王震旅长发给的奖品,如有可能请组织上转交给我的儿子五斗。还有条狐狸尾巴,是日加木马本送的,请转交给我的母亲。

  ——摘自《进藏英雄先遣连》

  是什么原因,让一个藏北小村成为红色教育的热门“打卡地”?

  我们“追寻先遣连足迹”采访报道组来到位于羌塘腹地的改则县先遣乡,探访英雄足迹、感受“先遣连精神”,也在历史中找寻答案。

  走进位于改则县先遣乡的进藏先遣连纪念馆,首先进入视线的是一块刻着“进藏先遣连纪念馆”几个大字的文化石。而文化石的“玄机”在它背后:七处自然凸起的“山峰”,代表先遣连官兵由汉、回、藏、维吾尔、蒙古、锡伯和哈萨克7个民族组成。

  进入纪念馆广场区域,讲解员旦增卓玛告诉我们,这座落成于2019年9月27日的纪念馆,在整体设计上匠心独运、意义深远:主体建筑为一个伫立在高原上的战斗堡垒,寓意先遣连的精神坚不可摧;纪念馆正前方是一个方形广场,与红色地砖组成一个“中”字,又与门外文化石遥相呼应,共同构成一个“忠”字,象征先遣连战士忠诚于党、忠诚于人民;广场中央竖起一根13.6米的旗杆,则代表先遣连136名战士。

  走进纪念馆展馆,该展馆分为序厅、“解放西藏是历史赋予中国共产党和人民军队的伟大使命”“挺进——第一支到达西藏的人民解放军”“筑垒高原——促进西藏和平解放”“不辱使命,让五星红旗高高飘扬在阿里高原”“阿里——昂首阔步新时代”六个部分。展馆中最吸引我们的,是序厅里的主题群雕像。这座群雕反映的是先遣连翻越号称“雄鹰也难以飞越”的昆仑山的情形:四周群山高耸、风雪交加,气氛凝重;中间拄杖的,就是李狄三,他目视前方、眼神坚定;一旁的连长曹海林,侧着身子朝身后大喊;战士们有的扛旗,有的举枪,有的牵着牲畜赶路,呈现出一幅火热的行军画面。

  展厅内一个个展板、一件件实物、一幅幅弥足珍贵的照片,如同一帧帧电影画面,把我们带到了那段刻骨铭心的岁月。

  1950年7月31日,为贯彻落实党中央、毛主席关于“进军西藏、解放西藏”的战略决策,西北军区第二军独立骑兵师派遣以李狄三为党代表兼总指挥,由136人组成的进藏先遣连,从新疆于田县的普鲁村出发,执行先期进藏任务。

  先遣连的勇士们以坚定的信念、钢铁般的意志,在没有道路、没有向导,条件极为艰苦的情况下,翻越昆仑山重重高山达坂,克服了风雪严寒、高山缺氧、雪盲症以及通讯、给养中断等一系列难以想象的困难,于1950年9月进入西藏阿里改则地区,率先与阿里噶本政府签订政治和平协议,有力促进了西藏和平解放。

  从1950年10月开始,先遣连驻扎在扎麻芒堡(现先遣乡一带)长达7个月。战士们在这里打猎、挖“地窝子”、用兽皮缝衣服,解决了吃、穿、住等难题,熬过了最艰难的时光,也终于等到了后续支援部队。

  站在当年先遣连驻扎的地方,一个个“地窝子”、哨岗、堡垒,一条条战壕、防护线,至今仍保存完好,见证着当年先遣连战天斗地的真实场景。

  据相关资料介绍,先遣连在扎麻芒堡驻守期间,多次派出工作组宣传党的政策,帮助群众放牧、背水、捡牛粪,还拿出布匹、粮食、茶叶、糖块等物品救济贫苦牧民,把党的影响扩散到每一座帐篷毡房。

  1999年8月,改则县撤区并乡,为了纪念先遣连解放西藏的伟大功绩,将扎麻芒堡一带命名为“先遣乡”,沿用至今。

  “挺进!挺进!挺进!人民的队伍到藏北,赶走帝国主义势力,为了国家统一……”英雄已逝,当年李狄三创作的《挺进歌》,却仍留存在后人心中。如今,每逢清明、“七一”、“十一”等重大节日,当地干部群众都会自发到进藏先遣连纪念馆参观、到进藏英雄先遣连烈士纪念碑前敬献哈达,表达对烈士的深切怀念和崇高敬意。

(责编: 李雨潼)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