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藏网 > 新闻 > 西藏新闻

西藏山南市造林绿化工作:守护青山绿水 建设美丽雅砻

发布时间:2021-09-16 09:26:00来源: 中国西藏新闻网

  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植树造林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一直以来,山南市坚持把植树造林作为建设生态安全屏障的重要任务来抓,大力实施造林工程,全面提升造林绿化工作水平。全市造林绿化综合效益日趋明显,人工林蓄积量大幅增长,主要沙地沙源得到有效控制。一代又一代山南林业人发扬“勇于探索,尊重科学,苦干实干”的“雅江造林精神”,引领山南林业不断前进,雅砻大地正谱写着新的绿色发展篇章。

  突破“造林禁区” 筑建“绿色长城”

  上世纪80年代初,雅江河畔几乎都是裸露的沙丘,每到冬春季节,雅江两岸风沙肆虐。为了治理风沙,雅江河畔的百姓自发植树造林,“春天栽,秋天枯,到了冬天下灶膛”是当时的真实写照。有人将雅江河滩视为“造林禁区”,但山南人并未就此放弃,他们积极探索造林方法,采取修筑“丁字坝”、大苗深栽等方法,在雅鲁藏布江南岸的沙滩上进行试验性造林,并最终取得成功,打破了雅江沙滩造林根本不会成功的传言,铸就了不怕困难、苦干实干的雅江造林精神。

  1991年,在党和国家以及自治区党委、政府高度重视下,实施了“一江两河”(雅鲁藏布江、年楚河、拉萨河)工程,在泽当镇建设了中心苗圃,在雅江两岸实施了大面积的工程造林,建成了雅鲁藏布江防护林体系。如今,在雅江中游河谷贡嘎至桑日段建设了长160千米、均宽1800米、面积约45万亩的“绿色长城”, 年沙尘天气从80年代的60余天降至2016年的7天左右。“一江两河”工程造林的实施,有效改善了雅鲁藏布江两岸的生态环境和气候条件,带动了沿线经济快速发展,沿江一线数万亩农田、草场及交通水利设施得到了有效保护。雅江防护林已成为国家生态安全屏障的组成部分。

  改进造林方式 提倡科技兴林

  山南市以春季绿化造林活动为抓手,大力实施城镇绿化、绿色通道、荒山造林、生态防护林等重点工程建设,注重推广种植本地树种。植树造林由过去的雅鲁藏布江两岸向各县区的荒山荒坡延伸。

  贡嘎县森布日千亩人工造林示范区、乃东区结莎居委会千亩人工造林示范区、乃东区金鲁居委会林业生态示范村、扎囊县德吉新村生态示范村等一批亮点工程,充分发挥了样板引领作用;在隆子县打造的绵延40多公里、面积6.78万亩的沙棘林,形成的苦干实干、顽强不屈的精神,影响着一代代山南人;在海拔4500米的浪卡子县实施的造林绿化工程,破解了山南市高海拔区域人工造林的难题。坚持采取生物治沙和工程治沙相结合的方法,通过栽植砂生槐等乡土沙生植物,积极引进花棒、沙柳、沙蒿、柠条、柽柳等沙生植物,落实“封、固、造、播”等举措,建立了西藏唯一一个国家级防沙治沙综合示范区,营造防沙固沙林7380亩,草(石砾、树枝)方格固沙2800余亩,播种沙生植物2000余亩,在示范区外围封沙育林5万余亩。在雅江北岸营造防沙固沙林(草)30万亩。据初步统计,近几年来,防沙治沙项目的实施使流动性沙丘面积减少80%。此外,严格后续管理,巩固造林成果,坚持“责、权、利”相统一,积极推行“谁造林、谁管护、谁所有”的建设理念。健全护林机构,完善管护制度,真正做到“造林一片,成林一片”。

  端起“生态饭碗” 走上致富之路

  近年来,山南市通过植树造林和落实林业生态补偿政策,大力扶持个体和民营企业造林,推行造林林权归当地乡村所有,加强农牧民造林和营林生产等技术培训,培养了一批专业的农牧民营林队。将造林绿化项目交由当地农牧民群众实施,使得群众既可在造林项目建设和后续管理中投工投劳,又可在后续生产经营中得到实惠,形成了良性循环机制。

  随着造林规模的不断扩大,全市近3万名群众直接参与公益林等林业生态管护。据统计,2018年,农牧民群众通过参与造林项目、防沙治沙等生态建设与保护工程已实现增收约2500万元。落实森林生态效益补偿管护费7167万元、生态脱贫岗位资金7942万元,安排重点公益林管护员6806名(专业管护员104名)、生态脱贫岗位22691名。全市共有农牧民专业合作社102个,全市造林绿化工作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明显,群众逐步吃上了“生态饭”,走上了致富路,在生态共建共享中有了更多的获得感。“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造林就是“造福”的观点已深入人心,“小康全面不全面,生态环境质量是关键”的生态文明新意识正在形成。

  奋进新时代,开启新征程。山南市林业将坚持绿色发展理念,以更大的力度、更实的措施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加快形成绿色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着力解决突出环境问题,使雅砻的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环境更优美。

(责编: 李雨潼)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