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藏网 > 新闻 > 西藏新闻

赤康村,盛满希望的田野

发布时间:2021-11-03 09:16:00来源: 中国西藏新闻网

819322c4-0e5c-4b06-8aa4-5886b1666787.jpg.jpg
图为墨竹工卡县甲玛乡赤康村一角。格桑伦珠 卢文静 摄

  西藏日报采访组前往墨竹工卡县甲玛乡,是在一个细雨濛濛的上午。淅沥小雨,让甲玛沟阡陌交错的青稞地更翠绿、油菜花儿更橙黄。湿润的青草味,和着细雨扑来,让人满眼、满鼻沁满了芬芳。

  那份从毛孔里争相释放的舒适,一定拂过70年前进军西藏的十八军战士。

  1951年10月,张国华、谭冠三率领的十八军刚翻过海拔近6000米的冷拉山,在牺牲4名战士、损失10余匹骡马后,墨竹工卡县带着拉萨河谷的湿润空气扑面而来——拉萨,近在咫尺了。

  甲玛沟赤康村里有一个叫朗嘎的老人,在他76年的人生里,闻过那欢快的香气,亦嗅着今日沁入心脾的芬芳。在这片温润的土地里,他知道有一种叫“希望”的种子,70年间早已遍布山野。

  新生:一粒青稞种子

  1945年,朗嘎出生在赤康村霍尔康庄园的一户差巴家里,加上两个哥哥,一家五口过着食不果腹的日子。

  1951年,十八军北路进藏经过工卡镇,与6岁的小朗嘎并无交集。

  直到1954年,朗嘎9岁时,解放军在赤康村霍尔康庄园开粮仓,无息借粮给差巴、农奴,朗嘎家一次性借走了10卡(藏语音ka,1ka相当于28斤)青稞。满满几大筐的青稞哩,阿妈啦把它们分成了两部分:来年种植青稞的种子;秋收前一家人的口粮。

  朗嘎记得,分完青稞,阿妈啦想了想,从装口粮的筐子里,又珍惜地捧出了满满一捧青稞熬成了粥,那是朗嘎记忆里第一次把肚子吃得滚圆。

  满口的青稞香,撑得发胀的肚子发出喟叹:以后天天都想过这样的日子。

  朗嘎还小,他并不清楚那时在心底已经埋下了一颗“希望”的种子——希望翻身做主,希望改变被奴役的命运。

  “阿爸阿妈每年都要向霍尔康庄园借粮,借1斤要还2斤。”朗嘎老人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在9岁之前,他们和霍尔康庄园的60多户差巴、农奴一样,只能在每天早上庄园管家放粮时讨到一点点糌粑糊口,从来不知道吃饱是怎样的滋味。

  “阿妈们都说金珠玛米是‘活菩萨’,他们的粮食是想方设法从各个庄园主收购的,又借给咱们这些贫苦的农奴和差巴。”朗嘎老人说,有些实在生活窘迫的,“金珠玛米”还会给他们借银元。

  他想起在拉萨与“金珠玛米”的第一次接触。那时,十一二岁的朗嘎跟随会裁缝手艺的哥哥去拉萨,到拉萨后,疲惫的朗嘎在一片草地上放马吃草,旁边放马的“金珠玛米”递给他一点干粮,朝他咧着嘴笑……那份口舌萦香的满足,成了朗嘎一辈子最香甜的味道。

  温饱:第一任村支书

  1959年,西藏民主改革前夕,春天。

  西藏地方政府和上层反动集团在拉萨发动了武装叛乱。人民解放军西藏军区奉命对叛乱武装进行反击,很快平息了拉萨市区的叛乱,一些残余叛匪向其他地方流窜。

  赤康村,一天下午6点左右,一支200人左右的解放军队伍追击到了这里。村民们开始担心:又要出什么大事了?然而,会藏语的解放军在向乡亲们打听了反动残余的动向后,留下了这样一句话后离开:乡亲们放心,我们是不会害你们的,反而是会救你们的。

  “砰”地一声,14岁少年朗嘎的内心有一粒种子破土发芽。

  种下的种子,有雨露滋润才能生根发芽。而那一句“救你们”就把一个叫“新生”的希望滋养开来。

  不久后的民主改革,朗嘎家分到了20亩地、7只羊、3头牛及各种生活物品,他们这才真正拥有了一个属于自己的家、一大片归自己的田地。

  新生,是翻身农奴占有了生产资料,从此挺直脊背做人。

  一年后,民改工作组在赤康村船卡大院内设立了面向农奴子女的学习班。朗嘎主动报名,学会了藏文和简单的算术。

  之后,青年朗嘎从事过兽防,当过聘任干部。1996年,朗嘎被任命为赤康村第一任村党支部书记。51岁的村支书朗嘎把农业种植放在了赤康村发展的首位:走村入户搞调研,关心种植、下肥和收割。

  一个经历过旧西藏苦的差巴后代,心里只有一个简单的念头:新西藏的甜,就该如当年那顿青稞粥,又暖又饱。

  上世纪90年代末,随着赤康村青稞丰收,种植业也蓬勃发展。三年半后,朗嘎卸任赤康村村党支部书记,转入后勤。

  随着时代的发展,赤康村早已经进入“农业+产业”并驾齐驱的现代化发展道路,村民就业渠道变宽,村集体经济也实现了农业向多元化的转变,村民年人均收入2.4万余元。

  小康:一个山村的蝶变

  2018年,墨竹工卡县成功脱贫摘帽,赤康村亦在其列。

  新一任村支书洛桑曲培在说出自己年收入80余万元时,着实让记者感到吃惊。而今,在致富奔小康的路上,赤康村的矿产业已经成为拉动当地经济发展的第一驱动力。

  漫步霍尔康庄园,洛桑曲培接受了记者采访。这个有着800年历史的霍尔康庄园将被打造成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走进庄园,霍麻(一种藏地植物)遍地杂生,行人的脚步惊起一群鸽子扑腾飞远,几头奶牛慵懒地卧在远处草地上,不时发出几声“哞”叫。

  朗嘎老人迈着硬朗的脚步走向了霍尔康庄园最底层一栋早已坍塌的泥土房——这里就是曾经差巴住的地方,低矮、阴暗。拾级而上,是庄园管家居住的砖房,而今已破烂不堪。

  朗嘎老人走走停停:记忆中这里曾经是管家放粮的地方,破旧的木碗里糌粑糊糊和着苦涩下咽;记忆里那一处是当初“金珠玛米”借粮的地方,一铲铲嫩黄的青稞粒跳跃着落进背筐。

  记忆一点点往回倒,耳畔传来洛桑曲培的话:“我们将在产业的拉动下,大力发展赤康村的教育和医疗服务,让村民们真正享受到小康生活的幸福。”在苍老的霍尔康庄园里,洛桑曲培向记者铺开了一幅乡村振兴的美好画卷。

  听着记者与洛桑曲培的交谈,朗嘎老人清明的眼神里透出了异样光彩。

  固“农”解决“温饱”,打下根基。产业引领搞“致富”,乡村经济焕活力。在新西藏向前发展的脚步里,赤康村是最贴近时代的“弄潮儿”,物尽其用地走出了特有的美丽乡村之路。

  站起来!富起来!那粒跟随十八军脚步播下的种子,撒遍了雪域大地。新西藏的蓬勃发展,新生活的甜如蜜饯,滋养了那颗破土的嫩芽,而今,在山野烂漫。

(责编: 李雨潼)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