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藏网 > 新闻 > 西藏新闻

东西问丨吉如·巴桑罗布:藏历新年与农历春节何以美美与共?

发布时间:2022-03-04 08:53:00来源: 中国新闻网

 

  农历春节的年味仍存,雪域高原又在3月初迎来藏历水虎新年。作为藏族民众一年一度最隆重的节日,藏历新年与农历春节在历法、民俗等诸多方面有相近之处,汉藏节日文化在历史长河中不断传承、互融,各有特色亦彰显共性。在藏历新年到来之际,中新社“东西问”就此独家专访了西藏博物馆展览部主任、文博研究馆员吉如·巴桑罗布。

  现将访谈实录摘要如下:

  中新社记者:迎接、庆祝新年是汉藏民族共同的文化习俗,由于藏历与农历算法不同,新年时间不完全一致。藏历与农历历法是否存在相互影响?

  吉如·巴桑罗布:藏族天文历算是藏族传统文化“十明学”之一,在民众生产生活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和作用。藏族天文历算在漫长的发展演变中吸纳了多民族的科学知识和传统文化,是多元文化的结晶。其中,从中原汉地传入的五行占算、时宪历、风水学等是藏族天文历算的重要组成和来源。

  藏族农牧民如今仍习惯根据《西藏天文气象历书》中的“春牛图”来预测来年收成的好坏。该图由藏族天文历算工作者根据预先观测好的天文现象绘制,图中有牛、牛倌、飞龙、农田、树木等元素。牛倌的穿着打扮、牛的颜色姿态、飞龙身上的数字等都与来年的气候条件、庄稼收成等紧密联系。“春牛图”即是汉地农历历法被吸收进藏族天文历算的一个典型例子。

  2015年3月16日,藏历元月二十六,拉萨市堆龙德庆县古荣乡加入村村民的春耕仪式。根据藏族天文历算,当日是一个适合春耕春播的良辰吉日。中新社记者 唐朝杨 摄

  中新社记者:藏历新年从何时开始成为一种节庆?其背后的原因是什么?

  吉如·巴桑罗布:由于民俗本身更多呈现为一种口传文化,藏历新年成为节庆的准确时间不好判断。藏族传统历法中的一年之始也许是节日的起点。最初可能是非常小型的活动,经过漫长的发展演变成现在的庆祝规模和习俗。目前西藏有四大新年,分别是林芝工布新年、阿里地区普兰新年、日喀则农事新年以及拉萨新年(藏历新年)。

  2021年2月10日晚,藏历新年辞旧迎新“古突”夜,拉萨夜空烟花璀璨。当日是藏历12月29日,自此,藏族民众一年中最隆重的节日——藏历新年的一系列活动正式拉开序幕。中新社记者 何蓬磊 摄

  西藏四大新年的形成主要有两方面因素。首先在于藏历历法本身的发展演变,慢慢形成了自己的体系。其次,藏族民众生活在不同地域,地理环境和气候各异,节庆充分结合了当地的生产方式和生活需求。例如,日喀则农事新年就主要集中在传统的农业种植区。

  中新社记者:藏历新年习俗经历了怎样的演变?习俗和仪式背后蕴含哪些深意?

  吉如·巴桑罗布:西藏四大藏历新年都是辞旧迎新、庆祝团圆的节日,这也是中华民族共同的理念。四大新年虽地域、时间不同,但有很多共同的习俗和仪式,其背后都彰显着藏民族的思想观念、精神风貌及价值取向。

  藏历12月29日,人们会吃“古突”,这是一种面疙瘩,要凑齐九种食材。制作古突时还会包入羊毛、木炭、辣椒、盐巴等,有的还做成太阳、月亮等造型,各具象征意义。比如,木炭象征心黑,如果小孩在古突中吃到木炭,家长则会提醒孩子要为人友善,不能伤害别人。过年时,人们必须给父母、长辈敬献哈达,以表达感恩、尊敬之情。因此,这些仪式也是家风的教育和传承,这也是中华民族核心价值观的体现。新年之际,人们也会在柜子上摆放青稞苗、切玛盒以及家中生产的农畜产品,展现一年来辛苦劳作的收获,传达着丰收的慰藉和喜悦。

  2017年2月25日,几名藏族学生在制作“古突”。当日,安徽省合肥市第三十五中学西藏班的藏族学生通过制作“古突”、表演文艺节目等方式,迎接藏历火鸡新年的到来。中新社记者 张娅子 摄

  随着时代发展,藏历新年民俗本身也在变化。在过去,孩子们最期待的是新年穿新衣,现在随着生活水平提高,人们对新衣的期待已不复往日。以往,卡赛、古突等年货需要家家户户动手来做,现而今各类年货都能在商店买到,更加便捷。

  2022年2月14日,酥油花手工艺人在拉萨八廓古城现场制作。藏历新年临近,酥油花在年货市场热销。酥油花在藏语中称为“孜扎”,是古时藏传佛教信众因冬季没有鲜花供佛而发明的替代品,如今已是藏族老百姓家庭中必备的年货之一。中新社记者 贡嘎来松 摄

  过去在藏历一月初一这天,人们要早起到河边、泉水边背水。谁背到第一桶水谁就有福气和财运。这样的习俗实际体现的是对勤奋的褒奖和祝愿。而现在,城市里家家户户都有了自来水,背水的习俗也在慢慢变化。

  随着西藏及四省涉藏州县的社会经济进一步开放发展,藏族民众的视野更加开阔,生活条件越来越好,庆祝新年的方式也愈加丰富多元。比如会组织歌舞比赛、全家观看“藏晚”等。不过,无论过节方式如何变化,藏族民众在新年之际阖家团圆的心愿、人与人之间的感恩、互爱都不曾削弱。

  中新社记者:藏历新年如何与农历春节民俗互相影响?

  吉如·巴桑罗布:随着藏汉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进一步加深,双方的节日民俗也在潜移默化中互相融合、吸收。这是双向的文化认同,也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一种体现。比较起来,藏历新年和农历春节的民俗及背后的寓意本身就有诸多相通之处。

  比如,在新年到来前,藏汉民众都要清除室内垃圾,打扫屋顶扬尘,呈现喜气盈门、里外一新的氛围。藏历12月29日吃“古突”和农历除夕夜的团年饭均表达了阖家团圆的心愿。给长辈献哈达、给老人磕头拜年等习俗都体现了藏汉民族对长辈的尊敬。

  农历春节有贴春联、挂灯笼、发压岁钱的习俗,这些都已被藏历新年所吸收。如今,藏历新年的年货市场上售卖着各类印刷精致的藏文春联,藏族民众已经习惯在藏历新年之际贴春联、挂灯笼。小孩们也能收到来自长辈的压岁钱。


2021年2月,西藏拉萨,藏历新年来临之际,民众选购藏式春联。中新社记者 贡嘎来松 摄

  近些年来,农历春节也逐渐成为藏族民众庆祝的节日。农历春节期间,拉萨街头挂满大红灯笼,各类庆祝活动丰富多彩,大家互相送上祝福,享受节日的惬意。而在西藏工作生活的许多其他民族民众,也会穿藏装、品青稞酒,在家中插上罗萨梅朵,庆祝藏历新年的到来。这是非常有趣的文化现象。

  2022年1月29日,拉萨宗角禄康公园内,大红灯笼高高挂起。随着新春佳节和藏历新年的临近,古城拉萨大街小巷张灯结彩,洋溢着喜庆的节日氛围。中新社记者 贡嘎来松 摄

  中新社记者:藏族民众如何看待这种节日民俗文化的互动和融合?

  吉如·巴桑罗布:从历史来看,藏民族本身就是开放包容的民族,也正是得益于此,才会形成藏民族完备的文化体系,才会生生不息,不断发展进步。而这种精神在时代发展中一脉相承。

  不只是藏汉民族在庆祝新年的习俗上互相借鉴、吸收,各类节庆文化,甚至人们的衣食住行都在潜移默化中产生互动、融合。对于这样的文化交融,藏族民众不存在戒备和排斥,而是欣然接受。

  受访者简介:

  吉如·巴桑罗布,现任西藏博物馆展览部主任,文博研究馆员,兼任中国博物馆协会理事、中国博物馆协会民族博物馆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西藏翻译家协会理事、西藏文物鉴定委员会专家。

(责编:李雨潼)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