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bet.cn
home

嘎罗:在乡村中学见证西藏教育巨变

发布时间: 2025-09-14 09:20:00 来源: 中国青年报

  编者按

  2025年是西藏自治区成立60周年。60年来,在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在全国人民大力支持下,西藏各族干部群众艰苦奋斗、顽强拼搏,西藏的面貌、西藏各族人民的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历史性巨变。即日起,本报开设《雪域高原写青春》专栏,精心选取多位代表人物,通过讲述他们在西藏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奋斗故事,感受60年来西藏各项事业取得的全方位进步和历史性成就,展现广大青年在参与西藏发展建设中书写的“小我融入大我,青春献给祖国”的青春答卷。

  嘎罗高个子、褐色皮肤,一谈起盐井中学的学生,他的话匣子就打开了。

  如今在西藏自治区昌都市芒康县教育局工作的他,曾在1995年大学毕业后奔赴盐井中学,一干就是20多年。在这所乡级中学,嘎罗度过了自己风华正茂的青春岁月,也亲历了西藏基层教育翻天覆地的变化。多年来,他先后获评全国道德模范、西藏自治区乡村教师从教20年荣誉奖等。

  自愿去乡村中学的大学生

  30年前,刚从西藏大学数理系毕业的嘎罗被分配到昌都市芒康县工作。当时,嘎罗没有选择留在县城,而是“相中”了距离芒康两小时车程的盐井中学。

  虽然偏僻,盐井中学的历史却很久远。它所在的芒康县盐井纳西民族乡,地处西藏、云南交界处,是滇藏茶马古道的要冲。西藏和平解放后,当地群众向驻地解放军提出办学申请,部队派两人为盐井周边的孩子讲授算数和汉语课程。1975年,在盐井小学的基础上,当地成立初中班,随后发展成盐井中学。它也成为当时西藏唯一的乡级中学,是西藏较早成立的初级中学之一。

  1995年的盐井中学急需教师,当时学校大部分课程是代课教师在教。嘎罗的到来不仅为学校解了燃眉之急,更给这所乡级中学带来了第一名本科学历教师。“知道那个地方的小孩肯学习,就很想用自己的经历培养那里的孩子。”他说。在同班的18名毕业生中,他也是唯一一名选择到乡村中学任教的。

  嘎罗还记得,刚到盐井中学时,学校条件非常差。“学校的围墙是土墙,校门口也没有铁门,时常有牦牛直接进入学校。”他说,学生的生活学习条件更艰苦,由于没通电,教室里只能用煤油灯照明,宿舍全部用的是蜡烛;学生晚上睡在大通铺上,“两个学生盖一床被子”。由于学校书写材料有限,只有期中、期末考试才提供纸质试卷。

  教师的生活条件同样艰苦。7名教师挤在一个宿舍,大家集体烧火做饭,没课的教师还要上山捡拾柴火。刚到学校时,嘎罗心里有明显的落差。“工资不高,从城市突然来到乡村学校,我十分迷茫,甚至开始怀疑自己的决定是不是正确的。”

  不过很快,他就找到了留下来的理由。他发现,虽然这里条件艰苦,但学生真心渴望知识。“学生早上4点就起床读书,晚上回宿舍还会抓紧时间学一会儿。学生肯学,我们多付出一点也没什么。”嘎罗说。

  “虽然累,学生愿意学也就习惯了”

  决定留在盐井中学后,摆在嘎罗眼前的问题就是如何教好学生。

  初到学校,嘎罗主要用普通话教学,但不少学生反映听不懂。为了让他们更好地掌握知识,嘎罗利用两个月时间学习盐井方言。

  之后授课时,他先用普通话教一遍,让汉语接受能力好的学生先听懂。课下再给没有听懂的学生用藏语讲一遍。由于昌都与盐井的方言存在差异,有时遇到少数依然听不懂的学生,嘎罗就用盐井本地语言再翻译一遍。因此,一堂课的内容,他常常要讲2-3次才能让学生全部掌握。

  对物理教学来说,更难的是各类实验教学。由于缺乏实验器材,嘎罗只能把实验过程画在黑板上帮助学生理解,电流表、电压表、变阻器成为嘎罗笔下最熟悉的图像。“我没专门学过画画,但为了教好实验,只能一遍遍练习,甚至连火箭都画过。”嘎罗笑着对记者说。

  为了帮助基础薄弱的学生,嘎罗和同事利用课余时间为他们补课。对于学生的作业,嘎罗也明确要求,“能写到啥程度就写到啥程度,遇到不懂的或者出错了,我一步一步给他们讲解,这样几乎每个学生都能听懂”。

  嘎罗告诉记者:“刚开始虽然累,但学生愿意学,我也就习惯了。自己也喜欢上了跟学生一起讨论。”功夫不负有心人。在嘎罗耐心的教导下,盐井中学的物理成绩在昌都市名列前茅。

  采访中,回忆起盐井的学生,嘎罗的脸上总显得格外骄傲。他还记得,刚到学校那几年,带学生去昌都参加中考的场景。从盐井到昌都400多公里的路程,由于雨季土路难走,师生整整走了4天。“那时候也没有客车,三四十个学生挤在一辆老东风车上,到了昌都没有住宿条件,就借会议室、餐厅打地铺休息。”嘎罗回忆,就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他教的40个学生中,有35个考上了中专。

  “再苦再累,也不让孩子失去学习机会”

  从担任班主任起,嘎罗除了关注学生的学习,也关注他们的家庭状况。为了解学生情况,工作之余,他翻山越岭进行家访,建立起准确的贫困学生档案。

  嘎罗回忆,他班里有名叫次仁尼拉的学生。这个姑娘文科成绩不错,理科会“拖后腿”,先后参加3次中考都以一两分之差没能考上理想中专。在第三次考试失利后,家里人不愿再供她读书,希望她早点嫁人。

  “如果就这样嫁人,她要哭一辈子。”了解到次仁尼拉的想法后,嘎罗告诉她的家人,“如果她能考上,自己就资助她。”在嘎罗的支持下,次仁尼拉迎来第四次中考。这次她考上了拉萨师范学院,并且在毕业后回到昌都成了一名教师。

  从那以后,嘎罗更加关注家庭困难的学生。“当时我的工资也不多,每月几乎要拿出一半来资助家庭困难的学生”。

  担任校长后,除了自己拿出一部分工资资助贫困学生,嘎罗还积极争取社会热心人士的支持。

  2013年8月,一名叫丁增克珠的学生引起了他的注意。丁增克珠家住芒康县莽岭乡上莽岭村克扎组,母亲去世早,父亲已经60多岁,还有两个哥哥和一个姐姐,都在家务农。而他本人患有小儿麻痹症,行动非常不便,在学习和生活上有很多困难。

  “看着他眼神中对知识的渴望,我实在不忍心他因为病情和家庭原因放弃学业。”嘎罗说。在家人的支持下,嘎罗将学生接到自己家里住下,和家人一起照顾他的日常生活直到他毕业。“现在看到他学有所成,摆脱了家庭困境,我十分欣慰,更庆幸当初做了正确的决定。”

  15岁的姑娘扎西曲珍,父亲早年因事故去世,母亲常年体弱多病,家里的经济收入主要靠母亲在餐馆打工和到盐田背盐,家庭生活条件十分困难。

  从小学开始,嘎罗就对她进行帮扶。之后,扎西曲珍也不负众望,中考以637分考入内地西藏班。考虑到她的家庭情况,难以负担在内地的开销,嘎罗还会按月给她寄去生活费。如今扎西曲珍已经成为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并立志像嘎罗一样帮助学生,将温暖延续下去。

  类似的故事还有很多。从教以来,嘎罗先后资助过30多名贫困家庭学生。“这一切无法用金钱衡量,再苦、再累、再困难,也不能让孩子失去学习的机会。如果我能用力所能及的付出去改变一个学生的人生,那是最好的选择。”嘎罗说。

  如今,嘎罗再也不用拿自己的工资资助学生了。“这得益于西藏教育事业翻天覆地的变化。政策之全前所未有,保障之强前所未有,成效之好前所未有。”他以盐井中学举例,现在不仅学生的书本由国家统一采购,还有专门的“包吃、包住、包基本学习费用”的经费保障,考上大学还可以贷款。

  据了解,西藏自治区成立以来,教育事业优先发展,率先实施从幼儿园到高中的15年公费教育。2012年以来,先后11次提高对农牧民子女和城镇困难家庭子女“包吃、包住、包基本学习费用”经费标准,目前年生均标准达到5620元(含营养改善计划资金1000元)。2014-2024年,西藏累计投入财政性教育经费3022.5亿元。截至2024年,西藏学前教育毛入园率、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分别为91.33%、97.86%、91.56%、57.81%,教育主要指标均达到或超过全国平均水平。

(责编: 王东 )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em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