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bet.cn
home

把拉萨打造成会“呼吸”的生态家园

发布时间: 2025-11-20 09:08:00 来源: 西藏商报

  在雪域高原的阳光里,拉萨这座海拔3650米的古城正悄然蜕变:南山公园的冲沟里流水叮咚,昔日的荒山如今草木葱茏;拉鲁湿地的芦苇丛中候鸟翩跹,木栈道上市民悠闲漫步;城区的排洪沟清水流淌,不再是汛期才让人记起的“隐患点”。这些看得见、摸得着的变化,都源于拉萨“水润城、绿满城”的建设理念。把城市建得像海绵一样,既能稳稳接住高原的雨雪,又能让绿色铺满街巷,让生活在这里的人们真切感受到“城在水中、人在绿中”的幸福。

  拉萨水系治理:

  顺应自然,绘就水润新画卷

  拉萨地处高原河谷,是典型的“带形组团”城市,过去每到雨季,山洪沟泄洪、城区内涝都是让人头疼的事。老一辈都记得,以前遇到暴雨,当巴沟、夺底沟这些山洪沟里的洪水裹挟着泥沙而下,沿岸居民暗自揪心;城区有些低洼路段积水难排,行人不得不卷起裤脚。而干旱季节,又常常觉得空气干燥,想找片有水有绿的地方散步都不容易。如今,这些烦恼正在慢慢消失,这背后是拉萨从流域视角出发,对城市水系进行的系统性“手术”。

  要让“水润城”,先得让水有“出路”更有“归宿”。拉萨市住建局海绵办技术人员芮文武告诉记者,针对这些问题,拉萨没有硬堵硬排,而是顺着自然肌理做文章,用高精度地形数据摸清了城区及周边山体的汇水路径,就像给城市画了一张“水文地图”。针对当巴沟、夺底沟、娘热沟等几条山洪沟,采取了“上拦、中疏、下排”的办法:上游山坡上,工人们加固了拦沙坝、整修了谷坊,还种上了大片乡土植物提升水源涵养能力,让雨水先在山里“缓一缓、留一留”,削减洪峰威力;中游的排洪明渠被清淤疏浚,有些还改成了隐蔽的暗涵,既不影响城市交通,又能让洪水顺畅流向主河道;下游则加固了河道防洪设施,拓宽了行洪断面,确保洪水能安全排入雅鲁藏布江。

  这样的治理不是冷冰冰的工程,而是和老百姓的生活紧紧连在一起。南山公园就是最好的例子,这里曾经是荒山冲沟,山洪一来就容易水土流失。如今的南山公园,3000多亩面积里松柏成林,冲沟被改造成了生态水系,沿岸修了木栈道和凉亭,桥下流水叮咚作响。家住附近的扎西大叔每天都要上山遛弯:“以前这山上全是石头,现在绿树成荫,走累了能在凉亭里歇脚,听着水声,看着拉萨城全景,心里别提多舒坦了。”原来的山洪隐患点,变成了市民最爱去的休闲地,这就是“治水”和“美城”的完美结合。

  拉萨水系焕新颜:

  盘活“活风景”,扩容“蓄水池”

  城区里的水系更是被盘活成了“活风景”。2020年以来,拉萨陆续启动了中心城区水系治理和生态修复工程,布达拉宫周边的历史水系被重新唤醒,纳金水系新建而成,中干渠、南干渠这些老水系也恢复了往日活力。到了2023年,水系生态治理二期工程更是让变化提速:新开的河道像纽带一样串联起各个生活组团,被填埋的老沟渠重见天日,淤塞的河道经过清淤后水流顺畅。截至目前,二期工程新增了9.4公里水系,多了16公顷水域面积,相当于给城市添了20多个足球场大小的“蓄水池”。

  记者来到色拉路及藏大路附近,一条条清澈的“小水沟”映入眼帘。市民德央开心地表示,以前冬天的拉萨能看见有水的地方就是拉萨河,现在走在拉萨街头,随处能感受到水系带来的惬意。芮文武介绍,这种道路旁的小水系工程是海绵城市的典型设施之一,核心作用是渗、滞、蓄、净、用。它能像“微型排水沟”一样,快速收集道路、人行道的雨水径流,代替了传统管网的单一排水,避免路面积水。雨水经过这个小水渠时,还会被渠底的砂石、植被过滤,减少水体污染、补充城市水资源、改善城市微气候和景观,小水渠发挥大作用。

  2024年完工的两岛内河绿色生态廊道工程,让高颜值和生态修复并存。表面,河湖长廊、滨河休闲、独特夜景……内里,闸桥的修建让蓄水能力提高、滩地系统能够有效积蓄、净化和利用水资源,缓解市政排水管网的压力。家住仙足岛的市民玉珍坐在两岛内河生态廊道的桥边,看着下边的水回忆道:“以前的两岛内河是老沟渠,沟边是土坡,周围长杂草。现在,这里河底清淤了,水变得清澈了,妈妈每天都要沿着河道走两圈。夏天的时候,家门口就像多了个林卡似的,特别热闹。”

  拉鲁湿地:

  解码“水润绿满”城的生态核心

  如果说水系是拉萨的“血脉”,那绿色就是城市的“肌肤”,而拉鲁湿地这块“拉萨之肺”,则是“水润城、绿满城”的核心密码。相关报道显示,这座面积1220公顷的湿地,每年能吸收近8万吨二氧化碳,释放约6万吨氧气,让城区空气湿度提高5%~10%,夏天还能降温3~5摄氏度,是名副其实的“天然氧吧”。但在过去,湿地周边的生产生活给生态带来了不小压力,面积也曾一度萎缩。

  2024年实施的拉鲁湿地及周边生态环境治理提升工程,让这片湿地重焕生机。通过生态搬迁,6处地块的居民搬离核心区,消除了生产生活对湿地的影响;3座围堰上的溢流堰改成了生态坝,还建了4个过水涵洞,智能化改造的进水闸能精准控制水量;2771米的土石围堰被加固增高,3个沙化地块得到整理,6个搬迁拆除地块种上了防护林,新增湿地面积约7公顷,人工种植面积1.9公顷。如今的拉鲁湿地,每年洪水期能调蓄洪水约480万立方米,相当于给城市装了个巨大的“防洪水库”,有效降低了上游山洪对城区的威胁。

  每天清晨和傍晚,拉鲁湿地的木栈道上总是热闹的。63岁的边巴次仁大叔几乎天天来散步,看着动物们在芦苇丛中嬉戏,远处布达拉宫熠熠生辉,他总忍不住感叹:“以前这里有些地方是烂泥塘,现在水更清、鸟更多,呼吸着湿润的空气,就是我们最平常的幸福。”退休教师达瓦常带着孙子来喂候鸟,孩子兴奋地数着黑颈鹤的数量,达瓦则回忆着:“小时候这里只是城郊的荒滩,如今成了国际认可的生态宝地,看着真让人高兴。”湿地里的水生植物和微生物还能过滤降解污染物,让流过的水变得更干净,为城市水系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清洁水源。

  拉萨“水润绿满”:

  以规划为笔,绘就海绵生态蓝图

  拉萨的“绿满城”,从来不是简单的植树造林,而是让绿色和水系深度融合,形成遍布全城的“海绵系统”。根据《拉萨市海绵城市专项规划(2023-2035)》,中心城区划分了6个一级排水分区、53个二级排水分区,每个分区都有专属的“海绵方案”,顺应自然地形和水系分布,让雨水能自然渗透、储存、净化。无论是堆龙-经开组团的工业区,还是城关老城的生活区,或是教育新城的校园周边,都能看到海绵设施的身影:透水铺装的路面下雨不积水,下沉式绿地能悄悄“喝掉”雨水,植草沟像毛细血管一样收集径流。

  如今的拉萨,建成区绿地率已经达到42%,南北山绿化工程让荒山变成了秀美公园,城区里的口袋公园、街头绿地随处可见,水系和绿地相互交织,形成了“城在绿中、绿映城郭”的格局。这些绿色空间不仅好看,更有用:它们像无数个小海绵,收集着雨水,涵养着水源,调节着气候,让拉萨这座高原城市变得更加宜居。

  在高原建设海绵城市,拉萨走出了一条自己的路。这里没有照搬平原城市的经验,而是充分考虑高海拔、低气温、强日照的特点,选用耐寒耐旱的乡土植物,设计适配冻土区的透水设施,让海绵系统既能适应高原气候,又能融入藏式文化。从南山公园的冲沟治理到拉鲁湿地的生态修复,从城区水系的互联互通到排洪沟的功能升级,每一项工程都兼顾了防洪安全、生态保护和民生需求,实现了“一举多得”。

  站在南山公园的高处远眺,整座拉萨城尽收眼底:布达拉宫庄严肃穆,身边流水潺潺、草木青青;拉鲁湿地像一块碧绿的翡翠镶嵌在城区,候鸟在水面上盘旋;一条条水系像银色的纽带,串联起座座绿地、片片街区。这座古老的高原古城,正以“水润”为脉、“绿满”为衣,焕发着前所未有的生态活力。

(责编: 李雅妮 )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em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