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构建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高质量就业服务体系的意见》提出,要“强化就业指导体系”“加强就业教育引导”“引导牢固树立正确就业观”。这一部署立足新时代就业定位,为破解“就业难”与“招工难”结构性矛盾提供了重要政策指引。当前,全球产业变革加速演进,我国2025届高校毕业生规模突破1200万,新业态新职业不断涌现,青年唯有树立与时代同频、与社会共振的择业新观念,才能让青春在广阔天地绽放光彩。
大学生树立择业新观念的价值意蕴
一是时代赋予的使命担当。中国青年素有“以天下为己任”“经世致用、敢为人先”的精神传承。习近平总书记在回信寄语广大高校毕业生时强调,要“志存高远、脚踏实地,不畏艰难险阻,勇担时代使命,把个人的理想追求融入党和国家事业之中,为党、为祖国、为人民多作贡献。”这既是对青年的殷切期望,更是时代对高校毕业生的深切召唤——无论是乡村振兴的田野、科技创新的实验室,还是基层治理的第一线,处处都是青春建功立业的广阔舞台。树立“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择业观,方能不负时代、不负韶华。
二是成才的必由之路。近日,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新增无人机群飞行规划员等17个新职业及睡眠健康管理师等42个新工种。目前,我国新职业已覆盖数字经济、绿色经济、银发经济等多个领域。当“哄人睡觉”成为一门职业,时代正在重新定义“有价值的工作”;曾经的“铁饭碗”概念逐渐被“成长碗”“创新碗”替代。这些变化的背后,是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的脉动,更蕴含着年轻人突破路径依赖、实现多元发展的机遇。
三方共同发力推动树立择业新观念
高校应扛起立德树人主体责任。将择业观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借助“田间课堂”“车间实践”等环节让学生理解基层需求;通过优秀校友扎根西部、投身实业等案例教学,引导学生认识“小岗位”承载的“大价值”。
家庭要发挥“第一课堂”作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要给孩子讲好“人生第一课”,帮助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广大学生家庭应打破“求稳怕变”的传统观念,理解新职业背后的时代趋势,鼓励孩子在基层实践、行业创新中探寻价值,让家庭成为支持孩子勇敢追梦的坚强后盾。
大学生自身要主动校准人生航向。广大青年学子应主动对接国家战略需求,敏锐捕捉发展机遇,将个人专业所长与社会需求精准对接;要敢于突破舒适区,在新兴领域中锤炼真本领,以“自找苦吃”的精神在实践中磨炼成长,让择业之路与时代同频共振。
三方协同引导大学生树立新择业观
政府相关部门要强化政策引导。就业是最基本的民生,要强化就业优先政策,健全就业促进机制,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政府部门应加大对新职业、新业态的政策支持与宣传力度,通过发布行业发展报告、解读就业政策等方式,帮助学生清晰研判职业前景;同时搭建基层就业平台,完善配套服务保障,让“到祖国需要的地方去”不仅成为共识,更能落到实处。
各行业及单位要展现担当作为。习近平总书记在企业家座谈会上指出,“企业既有经济责任、法律责任,也有社会责任、道德责任。”用人单位应主动走进校园,通过开放日、实习岗等形式,帮助学生了解行业前沿动态;在招聘环节破除“唯名校”“唯学历”的偏见,更注重考查能力与潜力,为不同背景的学生提供公平竞争的机会,以实际行动引导学生树立“靠能力立身”的择业观。
社会各界要积极营造良好氛围。要动员全社会力量共同参与,形成人人关心、人人支持、人人助力的良好氛围。媒体应多宣传青年在基层和新兴领域建功立业的典型事迹,少渲染“精英霸总”类的单一叙事;社会组织可搭建职业体验平台,让学生近距离感受不同职业的价值内涵。唯有全社会共同打破职业偏见,才能让青年在多元选择中找准人生方向。
〔作者单位:广西农业职业技术大学〕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