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纲”,所有工作要向此聚焦。当前,在积极推动人工智能赋能教育强国建设和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下,高校要抓深抓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就必须把握数字化变革新机遇,充分发挥数智技术赋能作用。本文意在从“知情意行”四个维度出发,探索数智技术启知、传情、明意、引行四方面功能,结合发展趋势和省情特征,明晰数智技术赋能青海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路径。
数智启知,提升大学生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认知
没有“知”,就没有正确的思想指引。正确运用数智技术讲好党的创新理论、讲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助于青海高校提升学生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认知。
数智启知,可以从知识吸收、知识理解、知识内化三个方面入手。知识吸收方面,应借助沉浸式数智技术搭建多元化学习场景,借助VR(虚拟现实)技术向学生提供生动、真实的青海本土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体验案例,如VR民族服饰体验和讲解,通过具身体验学习,增强学生在学习认知过程中的代入感,以达到更好的知识吸收效果,使广大学生能够全面、深入、生动地了解中华民族的历史、传统、风俗习惯,促进校园各民族学生之间的交流和了解,融合多元文化,增进相互理解和尊重;知识理解方面,青海高校应通过Sora将当地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料进行转化,例如将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奋斗故事生成富有感染力的视频,化静为动,炼句成章,增强学生身临其境体验,促进他们对红色故事的深度理解;知识内化方面,应用Gemini,凭借其强大的多模态功能,引导学生对本地民族英雄图像进行整合,在整合分析的资料过程中将民族间互帮互助的历史事实内化于心,更加深刻地理解中华民族团结奋斗的历程。
数智传情,提高教学全过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水平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利用数智技术,青海高校可以更好地讲好中华民族的历史,在宏大叙事中增强学生“五十六个民族凝聚在一起就是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真挚情感。
数智传情,可以通过课前预习、课堂学习、课后复习三个过程完成。课前预习环节,青海高校应借助数智技术,利用ChatGPT、DeepSeek构建有关“天路”修建等事迹的人机对话、智慧游戏,凭借更有趣且充满交互性的互动方式,引导学生在加大对青海建设发展的了解和情感共鸣中,增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课堂学习环节,可利用数字赋能的场景实验室,依托沉浸式数智技术,如借助虚拟现实、增强现实、元宇宙等技术,以场景化、交互式的方式融入并呈现青海原子城纪念馆,让课堂学习更加生动化、形象化和立体化,让学生打破时空界限产生对中华民族更深厚的情感;课后复习环节,高校基于ChatGPT可以实时收集学习数据及反馈信息,围绕青海本地英雄人物索南达杰等,在学生中组织相关活动,如虚拟角色扮演等,用具身体验的方式复习课堂所学文化知识,体会人物情感,反馈知识掌握情况。情理交融可化人心,青海高校结合实际正确应用数智技术,充分发挥数智技术的情感助推作用,可以更有效地唤起学生对中华民族历史的自信心与自豪感。
数智明意,有声有色宣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意义
“中华民族一家亲”不是抽象的,而是历史的、具体的,体现在中国共产党百余年奋斗史中,彰显于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之道中。要在学生心灵深处厚植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青海高校就要把有声有色“讲好故事”贯穿具体工作中。
数智明意,一方面要讲好中国共产党在青海的奋斗历程故事,一方面要讲清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故事。青海高校要借助数智技术,充分盘活本土红色资源,讲好本地红色故事。可以通过Sora等视频生成智能助手完成高质量学习视频,对珍藏的“两弹一星”功勋人物照片进行渲染,赋予动作、语言等功能,用更直观、鲜活的方式增进学生对身边的红色文化理解;讲清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之道,可以凭借DeepSeek呈现时代楷模尕布龙等感人事迹,举事例、讲故事、探渊源,让学生在“看得见、摸得着、可证实”的情形下,增进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
数智引行,让数智技术赋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践
应用数智技术促进学生将学习内容转化运用到实践中,做到“学思用,知信行”,是数智技术赋能青海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着力点。
数智引行,可在提升学生实习实践能力和毕业后专业实操能力两个方面加以落实。在校期间,青海各大高校可利用ChatGPT等数智技术的强大搜索引擎能力,搜集建立足量且共享的资料库,创作如有关格尔木将军楼等相关事迹的新媒体作品、比赛作品、送经典下基层诵读作品等,以实践生动性和高效参与性深化学生对相关事迹的认识,通过数字自媒体平台,用更有感染力的方式促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在青海高校深入推进。与此同时,青海高校应着眼学生未来就业实际,引导他们以DeepSeek等为助手,进行有关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拓展学习,夯实思想根基,用正确的思想指导未来工作,自觉自主地传播中国共产党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故事,做推动民族团结进步的实践者,做各民族广泛交往交流交融的促进者,为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汇聚团结力量。
〔作者单位:青海师范大学。基金项目:青海师范大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AI赋能青海大学生普通话活力与学习空间研究”(编号Qsd25szh14)〕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