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bet.cn
home

牢记殷切嘱托 凝聚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青春力量

发布时间: 2025-09-16 09:58:00 来源: 青海日报

  青海位于祖国西部,这里山川壮美、历史悠久、民族众多、文化多姿多彩,高山大川间河流密布,湖泊与沼泽众多,孕育了长江、黄河、澜沧江。新中国成立后,在青海这片土地上又孕育出了“两弹一星”精神、“两路”精神等,民族精神的积淀、革命精神的传承、时代精神的弘扬,谱写出各族人民一道投身西部建设,汲取榜样力量、投身强国建设的华美篇章。高校青年是践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生力军,是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的引领者。高校既要引导青年学子有服务国家现代化建设的使命与担当,也是要为青年学子坚定增强“四个意识”“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培养爱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绵绵用力、久久为功,引导青年学子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积极投身西部建设,在奋斗征程上担当历练奉献青春力量。

  以理想信念教育塑造青年学子昂扬向上的挺拔灵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从政治上着眼、从思想上入手、从青年特点出发,帮助他们早立志、立大志,从内心深处厚植对党的信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心、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在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背景下,意识形态领域是没有硝烟的战场,斗争激烈,而当代青年学子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思潮、经济社会的发展变化,更需要树立正确的理想、坚定的信念,让青春拔节向上,舒展其该有的模样。新征程上,纵深推动青年理想信念教育,应在深化认识青年理想信念教育内在规律的基础上,不断推动青年学子理想信念教育守正创新,通过思政课程、第二课堂、实践融入等渠道,将理想信念教育融入青年学子专业学习、社会实践、校园文化等各环节,使理想信念教育更贴近青年学子实际、符合时代要求。同时,加强青年理想信念教育工作是一项庞杂的整体性工程,需要充分发挥政府、家庭、学校、社会等协调配合、形成合力。要健全齐抓共管、协同共育机制,在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认同度上“聚共识”,在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践行力上“齐上阵”,在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实效性上“见真章”,推动新时代青年理想信念教育提质增效。人无精神则不立,国无精神则不强。精神是一个人的立身之本,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生存和发展的支撑。多措并举加强青年学子理想信念教育,有利于鼓舞青年学子不驰于空想、不骛于虚声,沿着先辈们爱国和奋斗的足迹,传承红色精神、携手共创未来,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展现更大作为。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凝聚起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磅礴力量。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纲’,所有工作要向此聚焦。”新时代做好民族工作的中心任务在于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高校要以看得见、摸得着的方式,做好“润物细无声”的工作,积极引导青年学子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牢固树立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尊重青年学子主体性、发展性和创造性,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教书育人规律、学生成长规律,坚持把学校作为深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的主阵地,抓好学生思想培养,播种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种子;抓好教师素养提升,发挥好立德树人主体作用;抓好学校文化建设,夯实强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阵地;抓好教育资源开发,讲好民族团结进步的故事;抓好理论研究阐释,加强民族学科、智库建设和人才培养。要积极探索高校“四史”宣传教育路径,用好身边人、身边事,推动“四史”宣传教育更加贴近学生心灵,促使青年学子坚持正确的中华民族历史观,准确认识中华文明起源和历史脉络,准确认识中华民族和中华文明的多元一体,准确认识中华文明取得的灿烂成就和对人类文明的重大贡献,增强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准确把握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我国各民族共同开拓了祖国的辽阔疆域,共同缔造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共同书写了辉煌的中国历史,共同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化,共同培育了伟大的民族精神”的重要论述和中华民族历史发展脉络,认清中华民族发展大势,引导各族人民共同构建起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坚固思想长城。

  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引领美丽中国建设。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重大成果。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趋势,建设绿色家园是人类的共同梦想。我们要坚持把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深刻认识和把握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紧迫性以及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方向和目标要求,全方位响应时代发展对高校生态文明建设人才培养的迫切需求,以数智技术创新思政课堂形态,改进思政课授课方式,强化育人阵地共建、活动共办、平台共用、成果共享。要坚持价值性和知识性的统一,加强生态科学与各学科建设的衔接渗透,全方位拓宽生态道德教育渠道。通过团委引导各级学生组织、团支部开展生态育德相关活动,利用植树节、世界地球日、生态日等相关节日,通过实践活动培育青年学子的生态共情力,实现在实践中感悟、反思、行动,达成群体生态道德教育的积极效果。同时,聚合校内外导师、育人阵地、实践场景、特色案例、网络平台等优质资源,以高校带动、多元联动(家庭、社区、社会等)、内外互动提升生态道德教育的黏合度和聚合力。把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纳入教学科研、人才培养、师资队伍建设体系中,整合校内及各方特别是平台资源,加大生态道德教育投入,探索校内外协同创新的生态文明育人体系,完善以学校为主体,社会和社区、家庭为补充的“开放式”生态文明教育支撑网络,不断营造纵深推进绿色低碳生产生活生态文化氛围,使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伦理成为每一个人的道德共识及内在自律,让尊重自然、善待自然、感恩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观念入脑入心。

  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让投身西部成为青春潮流。“希望广大青年坚定理想信念,厚植家国情怀,练就过硬本领,发扬奋斗精神,到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发光发热,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贡献青春力量。”今年,在五四青年节到来之际,习近平总书记给新疆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阿图什市哈拉峻乡谢依特小学戍边支教西部计划志愿者服务队全体队员回信,向全国广大青年致以节日祝贺并提出殷切期望。这一重要回信精神再一次用伟大事业召唤青年学子砥砺奋斗,用伟大使命激发青年学子担当作为。青年是一个民族最鲜活的血液,也是一个国家最蓬勃的力量。在引导青年学子投身西部建设方面,高校重任在肩,要促使广大青年要自觉听从党和人民召唤,坚定理想信念,厚植家国情怀,勇担历史使命,奋力书写挺膺担当的青春篇章。要用党的创新理论铸魂育人,讲好教室里的“第一课堂”;实践育人,讲好行走中的“第二课堂”;数字赋能,讲好云端上的“第三课堂”。构建以“西部计划”“三下乡”社会实践和“第二课堂”为主要载体的实践育人工作体系,为引导青年真正理解国情、民情,激发服务奉献热情,在育人工作中坚持“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认识发展规律,精心组织好寒暑假实习实践、志愿服务等活动,为青年学子用脚步丈量祖国大地、深入社会大课堂提供更多机会。同时,要充分发掘和宣传扎根基层、服务西部的先进典型,讲好他们在奉献中成长的青春故事,用榜样的力量和“看得见的哲理”教育引导青年学子,让青年学子汇聚在信仰的旗帜下,为理想信念前赴后继、接续奋斗;让青年学子感受时代脉动、聆听奋斗足音,清醒认识到,让青春之花绽放在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不是一时的冲动,而是将个人命运与国家前途紧密相连的深刻自觉。西部是净化心灵、激扬心志的课堂,告诉我们“如何用一株劲草的姿态度过一生”;西部是涵养品德、锤炼修为的课堂,要求我们“任何时候,报效国家的情怀不能丢”。到西部建功立业,用行动报效祖国,终将明证:青春的光彩,只有与时代同行才能更加耀目;时间可以改变一切,在时间的洪流中我们改变了自己,成就了自己,并与这个伟大的时代共振,与伟大的祖国同行。

  (作者单位:青海大学)

(责编: 陈濛濛 )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 新时代弘扬老西藏精神的三重意蕴

    老西藏精神作为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在雪域高原的具体呈现。 [详细]
  • 深刻把握三大规律 坚定走好西藏道路

    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认为,历史进程是受内在的一般规律支配的。人在实践中能够正确地认识和反映客观规律,并利用规律性的认识达到改造世界的目的。 [详细]
  • 向海图强 推动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

    海洋是高质量发展的战略要地,发展海洋经济、海洋科研是推动强国战略的重要方面。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推动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向海图强之路”,为海洋强国建设指明了方向。  [详细]
em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