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bet.cn
home

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的审美鉴赏实践

发布时间: 2025-10-15 10:50:00 来源: 青海日报

  新课标明确将“审美鉴赏与创造”列为语文核心素养之一,强调教师应引导学生感受、发现、欣赏并创造美。古诗词的审美鉴赏本质上是学生主体与诗歌文本之间的一场深度对话,它理应是一个主动且充满创造性的心理历程。在这一背景下,如何重新审视古诗词教学的审美维度并探索切实可行的实施路径,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必然选择,亦是唤醒民族文化基因、夯实文化自信根基的时代要求。

  创设多元审美情境,唤醒感官体验。其一,利用多媒体技术再现诗境,将抽象的文字转化为鲜活的感官体验。学生对文本意义的生成具有主动性,但初始感性印象至关重要。王维《山居秋暝》所营造的“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意境,其美学特质在于视听联觉效果的营造与意象的鲜明生动。在具体授课过程中,教师可利用多媒体技术进行诗境再现,通过视觉及听觉等通道呈现信息,以此促进信息的深度加工及长时记忆,比如通过视频展现雨后空山、松间明月、石上清泉、浣女归舟,再配合古筝或箫演奏的悠扬旋律,将诗中抽象的语言符号转化为具象的视听刺激。其二,借助角色扮演融入诗情,学生可在真实体验中与诗人同频共振。角色扮演作为一种情境教学策略,基于具身认知理论,强调认知不仅依赖于大脑,身体的动作、姿态、表情等都参与其中。在角色扮演中,学生不再是被动的旁观者,而成为了情感的亲历者与表达者,他们在认知层面理解诗的内容,更能在情感层面与千年前的诗人产生真正的心灵契合。其三,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应当链接现实生活。古诗词的生命力存在于纸页之间,更潜藏在四季流转、日常景致之中。学习是学习者基于已有经验主动建构意义的过程。春日校园海棠盛放、秋夜操场星河璀璨、雨打芭蕉、冬雪初霁,这些是学生日常审美经验,亦是学生理解“绿肥红瘦”“天阶夜色凉如水”“芭蕉不展丁香结”“千树万树梨花开”等诗句的认知锚点。教师可引导学生将眼前景与诗中境并置并轻声吟诵,以有效激活学生的经验迁移,让其将自身对自然、生活的直接感受迁移至对古人情感的理解上,从而对古诗词中蕴含的细腻情感与悠远哲思产生更加真切、鲜活的体会。

  深化文本细读赏析,品味语言魅力。其一,聚焦“炼字”艺术,让学生在细微处见真章,在一字之间体味诗人的匠心独运。古人作诗有“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的执着与严谨,那些经过反复推敲的“诗眼”“词眼”往往是全诗的点睛之笔。如教师在教学王安石《泊船瓜洲》时,可将焦点对准“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字,通过呈现诗人创作过程中可能用过的“到”“过”“入”等字,引导学生逐一审视、对比、揣摩;再如贾岛“僧敲月下门”的“敲”与“推”之辩,可组织学生以小组辩论的形式展开探讨,引导学生体验不同语词触发的“认知完形重构过程”,使学生深刻理解“炼字”的认知美学本质。其二,吟诵品味声韵是进入诗词情感深处的重要通道。诗词的平仄、押韵、节奏天然带有音乐性,它们是情感传递的重要媒介。诗性功能理论认为诗歌通过语音组合的“对等原则”可强化情感表达。如李清照的《声声慢》开篇“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短短十四字连用七组叠词,且多为齿音,诵读时唇齿轻触、气息细促,自然形成一种徘徊低迷、哽咽断续的音韵效果。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留出充足时间让学生反复吟诵、涵咏,引导学生模仿古人的吟唱方式,在抑扬顿挫、轻重缓急中感受声韵与情感的共鸣。

  融合其他艺术形式,丰富审美体验。其一,诗与乐的融合能让古典诗词在旋律中焕发新生。中国古代“声依永,律和声”(《尚书·舜典》)的传统揭示了诗歌与音乐的共生性,诗为心声,歌为其声,二者密不可分。从音乐符号学视角来看,旋律线条对应情感起伏,节奏密度映射心理张力,和声色彩则建构意境空间,故教师在教学中可引入现当代音乐家为古诗词谱写的歌曲,如谷建芬的《新学堂歌》、央视《经典咏流传》中众多艺术家的演绎,让学生在熟悉的旋律中走近古典诗词的意境。以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为例,教师可组织学生对比聆听不同版本,在比较不同旋律与节奏中直观感受音乐如何诠释并丰富原词的意境与情感层次,这个过程亦是重新解码原文本语义的过程。甚至更进一步,教师可鼓励学生为喜爱的诗词进行配乐朗诵,或为《静夜思》选择舒缓的钢琴曲以衬托思乡的柔情,或为《将进酒》配上激昂的鼓点与古筝,以展现豪情万丈的气势,助力实现学生从被动接受到主动建构的审美飞跃。其二,绘画情境的创设为古诗词的意境打开了一扇直观而生动的视觉之窗。中国古典美学素有“诗画同源”之论,绘画作为一种空间艺术,其线条、色彩、构图、留白等视觉符号可为诗词中描述的时间性意象流提供凝固化的空间呈现。因此,教师可在课堂上展示与诗词内容相关的绘画作品,让其成为连接文字与画面的桥梁。以王维《山居秋暝》教学为例,教师可选取几幅描绘秋日山居的中国山水画,引导学生观察画面中的意象元素,如山、水、竹、莲的组合关系,让学生感受色彩的冷暖、线条的疏密以及构图的开合,以此让学生能更直观地感受古诗词的意境之美,并在潜移默化中提升审美感知力与艺术鉴赏力。

  〔作者单位:山东省滨州市惠民县第二中学〕

(责编: 陈濛濛 )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em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