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bet.cn
home

促进红色文化融入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

发布时间: 2025-10-17 11:10:00 来源: 青海日报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民族工作的主线,是维护国家统一与民族团结的思想根基,关系着国家长治久安和民族复兴伟业。红色文化以其鲜明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的精神内核,书写着近代以来各族儿女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从自在走向自觉再走向自强的奋斗历程,蕴含着休戚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基因,是开展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生动载体。新时代促进红色文化有效融入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实现从资源到认同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对推动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红色文化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价值耦合

  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体系和意识形态建构的重要组成部分,红色文化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是简单的内容与目标关系,二者存在深厚的历史、理论与情感根基。

  共享的记忆基石。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基础是建立在共同的历史记忆之上,红色文化所承载的五四运动、建党伟业、长征史诗、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等,无一不是中华民族共同经历的伟大斗争。从长征途中红军与少数民族结下的深厚情谊,到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下各族儿女共赴国难的英雄事迹,生动阐释了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中华民族共同体理念。这段历史是中华民族由涣散走向团结、由屈辱走向复兴的共同记忆,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最坚实的历史基础。

  共同的价值追求。红色精神中的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等,蕴含理想信念、人民至上、团结统一、无私奉献等核心内容,这些价值理念和追求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所倡导的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高度一致。红色文化为抽象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理论提供了具象化的精神载体和价值诠释,强化了其精神指引。

  共情的情感纽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离不开深厚的情感联结。红色文化中鲜活的人物形象、悲壮的英雄事迹、崇高的理想信念有着极强的感染力和号召力,能够有效激发集体荣誉感、民族自豪感及历史使命感。培育和弘扬红色精神,有助于引导受教育者由对革命先辈的敬仰、对红色历史的敬畏,转化为对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的归属与热爱,进而实现从知到情再到意的不断升华。

  红色文化融入中华民族共同体

  意识教育的实践路径

  深化课程教学,实现知识体系融入。课堂是教育的主阵地,实现红色文化有效融入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要超越简单的内容叠加,构建系统化教学体系。首先,要不断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根据不同学龄段学生的认知情况和接受规律,分层设计教学内容。小学阶段重点讲述体现民族团结的红色故事,培育感性认识;中学阶段侧重加强历史事件与中华民族共同体理念的关联理解;大学阶段要引导学生进行理论探讨与价值辨析,理解红色文化对于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的意义。其次,开发特色课程与地方教材,鼓励各地发掘和利用当地红色资源,编写具有地域和民族特色的补充读本,丰富教育内容,使红色叙事更具体、更亲切。

  创新实践体验,促进情感认同内化。实践是深化认知、升华情感的关键,应开设沉浸式、互动式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首先,组织开展主题研学活动。设计重走红色之路等研学路线,特别是在具有重要民族团结意义的革命圣地或地区开展现场教学,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历史,理解革命事业是各族人民共同奋斗的结果。其次,丰富校园实践活动。通过排演以民族团结为主题的红色话剧、组织红色经典朗读会、举办红色文物背后的民族团结故事展览以及邀请不同民族的革命后代开展座谈会等活动,让学生在角色扮演和情感投入中,由被动接受者转变为主动体验者,进而将中华民族共同体理念内化为深厚的情感认同和自觉的价值追求。

  优化文化育人,营造环境熏陶氛围。文化环境具有润物细无声的熏陶作用,要将红色文化元素有机嵌入校园文化和社会环境之中。首先,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增设红色文化长廊、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园地,将红色元素与中华民族符号有机结合,营造直观的育人氛围。其次,在社会层面,推动纪念馆、博物馆等红色场馆陈展理念创新升级,增设各族人民心向党等专题展览,彰显各民族对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的贡献。同时,大力发展红色旅游,开设跨区域、体现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旅游专线,使人们在游览中潜移默化地接受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

  拓展网络传播,提升时代感与吸引力。网络是红色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要充分运用新技术打造沉浸式体验。首先,利用VR/AR技术建设网上红色纪念馆,实现云端漫游和互动体验,打破时空限制。其次,创造符合网络传播规律的产品,鼓励制作高质量、易传播的短视频、动漫以及开发具有知识性与趣味性的红色文化小程序游戏等新媒体产品,增强对青少年的吸引力。同时,构建网络传播矩阵,通过官方新媒体平台、主流媒体网站等,定期推送优质内容,形成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线上线下融合互动新格局。

  红色文化传承创新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相辅相成,要不断通过课程教学实现系统化引导,通过实践体验促进情感内化,通过营造文化环境潜移默化熏陶,通过拓展网络传播扩大覆盖面和影响力,持续推动红色文化从静态的历史资源转化为动态的教育动能,使其蕴含的团结精神、奋斗意志和共同体基因等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不断夯实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思想根基,为汇聚民族复兴磅礴伟力输送不竭的精神源泉。

  〔作者单位分别为华中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信阳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责编: 陈濛濛 )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em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