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传承发展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要以科学的方法论原则提升实践效能。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强调:“对历史最好的继承就是创造新的历史,对人类文明最大的礼敬就是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这从根本上指明了文化强国建设的方向,也明确了新时代文化传承创新的方法论原则。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以掌握思想和文化主动为根本,以处理好多重辩证关系为关键,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为核心,接续打造具有中国特色和社会主义属性的新文化,书写与中国式现代化相适应的文化新篇章。
新时代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根本在于
掌握思想和文化主动
“第二个结合”巩固了文化主体性,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彰显了从历史担当向文化主动的跃升、从历史自觉向文化自觉的跃升。跃升的关键在于把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民族历史进程中的核心地位,提炼中华文明孕育的优秀传统文化思想精髓与理论要素,进而将其融入中国化时代化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框架与思想特质之中。跃升还要依赖于对历史的连续性认知及传统文化创新性转化与发展的重视,不断突破传统思维的束缚,探索新的文化发展路径和模式,实现从历史责任向文化能动性的转化,进而增强中国化时代化马克思主义的引领效能、影响范围、感召力量及亲和属性,在传承和弘扬中发挥思想和文化主动性。中华五千年文明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独特性的历史渊源,缺乏这一文化底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成功实践将无从谈起。文化主体性构成文化自信的逻辑前提,而文化自信则是文化主体性的外在彰显。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合过程中,既要以历史分析视角明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体系与历史脉络,又要在文化的持续演进中揭示其当代价值与时代意义。此外,应当结合历史责任感与文化主动性,采用贴近民众、易于理解的语言形式,深刻阐释中华民族历史传承中的文化特质、原创贡献、价值观念及鲜明特点,以此激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传承发展中所展现的文化自信及文化自强精神。
新时代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关键在于
处理好多重辩证关系
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指引,以推动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中国化时代化为关键,揭示文化发展的内在要求和必然规律。正确处理“传统与现代”的辩证统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兼具“三个面向”的基本特质,着重强调文化的现代元素和传统元素有机结合,既自觉延续文化的传统特质,又主动融入文化的现代元素;既顺应世界文明发展大势,又延续民族文化的发展规律。正确处理“对内与对外”的辩证统一。文化强国建设要有融通中外的世界眼光,对内要“提升先进文化的凝聚力感召力”,对外要“增强中华文明的传播力影响力”;对内要实现“文化经济化和经济文化化”双向贯通,对外要以高度主动性参与国际文化互动,提升民族文化影响力和传播力。正确处理“建设与治理”的辩证统一。既要注重文化内容的发展创新,也要加强文化市场的规范管理,实现建设与治理并进。正确处理“过程与结果”的辩证关系。文化强国建设是过程与结果的统一体,是文化建设成效在当下与长远的机制彰显。“设定明确的文化建设目标”与“强调文化建设过程的持续性和系统性”两条腿走路,实现过程与结果的有机互动,既能保证文化建设的方向正确性,又能为中国式现代化整体推进提供契机和动力。正确处理“底线与战略”的辩证统一。“底线”通常指的是必须坚守的基本原则、价值观和道德准则;“战略”则是指文化建设的长远规划和整体部署,包括目标设定、路径选择、资源整合。文化建设中既要坚守文化安全的红线、底线,又要采取具有前瞻性和战略性的文化发展规划,在实践中找寻平衡点。
新时代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核心在于
激发创新及创造活力
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是“两个结合”基本遵循下推动文化传承发展的核心。中华民族自古以来便是一个崇尚创造与创新的民族,其文化基因深植“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及“不日新者必日退”的哲学理念,强调持续变革与进步的重要性。步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阶段,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面临前所未有的历史契机与考验,也面对诸多新议题与实践任务。守正才能不迷失自我、不迷失方向,创新才能把握时代、引领时代。因此,要以更加自觉与主动的姿态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的深度融合、与现代化进程的和谐共进,以“两创”原则为文化建设注入时代活力。“两创”原则的核心精髓在于创新与创造实践。对文化建设来说,创新,创的是新思路、新话语、新机制、新形式,要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真正做到古为今用、洋为中用、辩证取舍、推陈出新,实现传统与现代的有机衔接。这就要求我们在面对现实发展需求时,通过赋予新意、形式重构、内容增补、领域拓展等措施,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新的时代精神,从而实现历史的智慧在当代的应用、传统的延续与革新、旧有的超越与新生的发扬。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与节日庆典、礼仪习俗、民俗风情相融合,与文化艺术、体育竞技、旅游休闲、饮食医药、服饰设计等产业相结合,形成全方位的文化渗透与影响。
〔作者系长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本文系陕西省社会科学基金年度项目“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整体性及原创性贡献研究”(编号:2024A010)〕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