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进入21世纪,社会经济迅速发展,为青年成长成才提供了广阔舞台和丰富机会,同时也对青年的能力素养提出了更高要求,要求青年树立远大的理想信念,具有高尚的价值追求。新时代背景下,经济全球化加速演进,多元文化交织碰撞,深刻影响着青年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因此,要紧跟时代发展,结合青年认知规律和成长需求,重塑思政教育体系,推动思政教育高质量发展,方能培养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筑牢人才根基。
锚定价值内核,构建“时代化+系统化”内容体系
发挥思政教育作用,培育新时代好青年,需要紧扣时代脉搏,让思政内容“活”起来、“实”起来,让青年在认知和认同中筑牢思想根基。其一,立足时代需求,更新思政内容供给。要以党的创新理论为依托,更新思政教育内容,将中国式现代化、人类命运共同体等命题转化为青年可理解、可感知的教学素材。例如,给学生讲解脱贫攻坚中“90后”驻村第一书记故事和科技创新领域中青年科研团队勇往直前的攻坚历程,激发广大青年以饱满昂扬的精神状态,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积极贡献。同时,还需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红色文化中的相关元素,将长征路上红军战士爬雪山、过草地的艰苦奋斗精神、“两弹一星”研制中青年科研工作者的无私奉献精神等转化为鲜活的思政教育内容,推动红色基因和传统美德在新时代焕发新活力。其二,推动系统整合,打破课程壁垒。要以课程思政为核心,运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最新成果武装头脑,帮助青年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以课程思政作为延伸,推动思政教育与各科专业知识深度融合。例如,在理科课程中,给学生讲解科学家不畏艰险、奋力攻关的故事,引导学生树立自立自强的信念;在艺术类课程中,引导学生积极创新,用作品传递主流价值观。其三,打通课堂边界,培养责任意识。应打通“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边界,开展“三下乡”等社会实践活动,鼓励青年学生走进乡村开展调研;组织开展社区志愿服务活动,让青年在服务群众中培养社会责任感。
创新方法载体,打造“互动化+场景化”教学模式
新时代背景下,现代科技和互联网技术发展迅速,青年作为“互联网原住民”,其认知方式具有感性化、互动化的特点,传统“单向灌输式”教学已难以满足学生需求。其一,采用翻转课堂、案例教学等新型教学方法,推动青年学生成为教学“主角”。以高质量思政教育培养新时代好青年,需要创新教学方法,推动学生从“被动接收”转为“主动参与”。其二,采用体验式教学,将抽象的理论转为具体形象的情感体验。通过组织红色剧本杀活动、开展角色模拟等多种形式的活动,让青年学生在沉浸式体验中感受思政教育资源的内涵和价值。例如,开展“社区治理模拟”,让青年学生分角色扮演社区工作者,利用所学知识有效处理邻里矛盾、组织环境整治等,让青年学生在实践过程中理解基层工作的责任与担当。其三,发挥数字技术作用,构建场景化教学载体。充分利用虚拟现实、增强现实、混合现实等技术,打造可感知、可参与的思政场景。例如,利用虚拟现实技术还原中共一大会址、遵义会议会址等红色场景,让青年学生“穿越”时空,“重回”历史现场,在“触摸”历史文物和“聆听”革命故事中增强对共产党的拥护和热爱。
强化协同联动,构建“全链条+多主体”育人机制
以高质量思政教育培养时代新人,并非学校的“单兵作战”,需要学校联合家庭和社会形成教育合力,构建“全链条、多主体”育人机制。其一,构建校内协同育人格局。高校要突破各个院系和部门间的壁垒,组织思政教师与专业教师合作,开展集体备课、跨学科研讨等,提升各专业教师开展课程思政的能力。其二,强化各部门人员责任意识。高校辅导员要自觉承担“人生导师”角色,聚焦青年学生思想动态,解决成长困惑,提高思政教育的精准度;行政管理人员要提高服务质量,培养责任和担当意识;后勤人员要大力弘扬爱岗敬业精神,以实际行动感染青年学生。其三,积极与家庭、社会合作。在家校协同方面,可通过开展家长会、建立线上沟通平台、成立“家长开放日”等多种渠道,助力家长充分意识到思政教育的重要性,引导家长注重家风建设。在校社协同方面,高校可积极与政府部门、红色教育基地、社区等合作,建立实践育人共同体,让青年学生在参与社会治理、参加企业实践、进行红色研学的过程中深化理论认知,自觉履行责任,提高思政教育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新时代需要新青年,新征程需要新作为。以高质量思政教育培养新时代好青年,是一项长期性、系统性的战略工程,需要锚定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紧扣时代发展脉搏,立足青年需求特点,增强思政教育的理论高度和情感温度,引导青年将个人理想融入时代洪流,用奋斗书写无愧于时代和人民的壮丽篇章。
〔作者单位:重庆工贸职业技术学院。基金项目:本文系重庆市教育科学规划课题“新时代重庆城市精神融入高职院校思政教育的路径建构与实践研究”(项目编号:K25YG3080213)、校级科研课题“习近平文化思想视域下高校新时代好青年培育路径研究”(项目编号:RW202407)〕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