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做好做强马克思主义宣传教育工作,特别是要在学懂弄通做实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上下功夫。”“要加强传播手段和话语方式创新,让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这些重要论述为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基层传播提供了深刻而科学的方法论指引,也为中共青海省委讲师团精心打造“清风理韵”省级理论宣讲品牌指明了方向。
一、品牌赋能:从“零散传播”到“系统效能”,构建理论传播的公信力与穿透力
理论传播的有效性,首先源于受众对传播主体与内容的信任。“清风理韵”品牌的赋能价值,正在于通过系统化、规范化的品牌运作,将党的创新理论从“抽象概念”转化为“可信叙事”,真正实现了听众从“被动听”到“主动融”的转变,为青海涉藏州县宣讲注入持久生命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对于我们共产党人来说,老百姓是我们的衣食父母。要像爱自己的父母那样爱老百姓,为老百姓谋利益,带老百姓奔好日子。”“清风理韵”省级理论宣讲品牌的宣讲员以实际行动诠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让群众对理论传播充满信任,并通过“理论宣讲+惠民服务”活动,使“清风理韵”从“理论符号”转化为“民生符号”,让群众在获得感中深化对理论的认同。“故事+理论+对比”的访谈设计,使品牌传播从“单向灌输”变为“双向对话”;互动环节更注重“参与感设计”,如让群众用藏语填写“我最想实现的家乡变化”便签,贴在“理论愿景墙”上;把群众提出的“希望村里有藏语图书角”“完善牧道沿线的信号塔”等诉求,反馈给县文旅局、移动公司落实。这种“宣讲—反馈—落实”闭环,让群众真切感受到品牌不仅说理论,更解难题,从而强化对理论宣讲的情感认同。
二、语言桥梁:从“翻译转换”到“文化适配”,实现理论传播的精准性与亲和力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传播好马克思主义,不能照本宣科、寻章摘句,要大众化、通俗化。”民族语言不仅是沟通工具,更是文化载体。“清风理韵”藏语宣讲的核心价值,在于突破“简单翻译”局限,通过“访谈+互动”模式,让品牌成为“动态载体”,让党的创新理论在藏语语境中实现“精准传递+文化共鸣”。
党的创新理论具有鲜明的时代性与专业性,直接翻译往往导致“词不达意”。“清风理韵”团队联合青海广播电视台专家、牧区“百姓名嘴”、基层“双语”干部,构建了“概念转化—语境转化—情感转化”藏语表达体系:在“概念转化”层面,将“高质量发展”译为“像河湟谷地的青稞生长般扎实的进步”,“共同富裕”译为“像青海湖畔的羊群一样,家家户户都能吃饱穿暖、生活富足”,用青海涉藏州县群众熟悉的生活意象解释抽象概念;在“语境转化”层面,访谈话题紧扣青海涉藏州县实际,如在“生态保护”宣讲中,果洛藏族自治州牧民桑杰才旦讲述“禁牧后家里拿到的草补、当上生态管护员岗位让日子更有奔头”,专家衔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在三江源国家公园的实践”,切实让鲜活的理论扎根在青海推动生态环境保护的实地语境中。在“情感转化”层面,运用青海藏语谚语、安多民歌调式等表达形式,如用“独狼难行远,独户难致富”阐释“团结奋斗”的重要性,使理论传播兼具文化温度与情感共鸣。实践表明,单纯的藏语翻译能解决“听懂”的问题,而“访谈+互动”能很好解决“认同”的问题。这种“用藏语鲜活表达生产生活之事,以国家通用语言悟创新理论之理”并相互启发的形式,使语言从“传播媒介”升华为“实践载体”,让群众在文化习惯中自然接受到理论熏陶。
三、价值共融:从“传播效果”到“治理效能”,彰显理论武装的实践意义
品牌赋能与语言桥梁的双重价值,并非孤立存在,而是通过“访谈+互动”模式形成协同效应,最终服务于“理论武装群众、凝聚治理共识”这一根本目标。这种协同性体现在三个维度:一是从“认知认同”到“行为自觉”的转化。“清风理韵”的品牌公信力让群众“愿意听”,藏语的文化亲和力让群众“听得懂”,而“访谈+互动”则实现“听得进”到“做得到”的跨越。例如,在“民族团结进步”专题宣讲后,互动环节发起“我为邻居做件事”活动,黄南藏族自治州尖扎县的藏、汉、回等群众现场结对,后续反馈显示,85%的参与者完成了“帮回族邻居收割油菜”“教藏族老人用藏文版健康码”等实事。二是从“单向传播”到“多元共治”的延伸。“访谈+互动”模式打破了“宣讲者讲、听众听”的传统格局,使理论传播成为收集民意、凝聚共识的治理载体。品牌化运作保障了“群众诉求有渠道上达”,藏语沟通保障了“真实声音完整收集”,二者结合形成“宣讲—调研—施策”的治理闭环。据统计,2025年“清风理韵”青海涉藏州县宣讲收集群众诉求21条,促使“理论传播”与“基层治理”双向赋能,让党的创新理论在解决群众急难愁盼中落地生根。
“清风理韵”省级理论宣讲品牌藏语宣讲实践表明,党的创新理论在民族地区的传播,既要靠品牌的“公信力”筑牢根基,也要靠语言的“亲和力”架起桥梁,更要靠形式的“创新性”激活效能。其可借鉴的经验大致有三:其一,品牌化是提升理论传播系统性的重要路径,需注重“政治属性”与“地域特色”的统一;其二,民族语言传播不能停留于只为“翻译”,而要深入“文化适配”,用群众的“话语体系”讲清理论的“核心要义”;其三,形式创新的关键是“回归群众”,“访谈+互动”的价值在于让群众从“理论受众”变为“理论参与者、受益者”。
(作者单位:青海省委宣传部讲师团)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