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描绘乡村全面振兴的宏伟画卷中,培育壮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是浓墨重彩的一笔,既可以在保障农产品有效供给前提下促进农业经营增效,带动农民分享产业链增值收益,又可以推动农业转型升级,实现农业农村生产经营从单一到多元、从封闭到开放、从传统到现代的跨越式发展。乡村振兴视域下,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需聚焦实践层面,遵循市场规律,插上科技腾飞的翅膀,通过探索一系列精准有效的举措,重塑农业生产方式和经营模式,合力绘制一幅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美好图景。
全链延伸促融合,打造多元价值供应体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需突破单一价值格局,推动农业从单纯生产导向,向加工、流通、销售等环节延伸,从而构建多层次、立体化的价值创造体系。其一,延伸加工链条,提升产品竞争力。以本地农产品为依托,引入或自建加工单元,通过先进设备、严格品控和多元销售渠道,构筑强大的产品市场优势。其二,拓展服务场景,挖掘农业附加值。结合消费群体的现实需求,推动农业与文化、旅游、教育、康养等现代服务业有效融合,如将普通的稻田规划为综合性休闲园区,为人们提供生态水稻种植、亲子农事体验、精品田园民宿等服务。深入挖掘农业所蕴含的生态价值、景观价值、文化价值及教育价值等,打造具有高附加值的服务产品。其三,强化溯源管理,筑牢消费信任。利用物联网、大数据技术实现“田间到餐桌”可视化溯源,让消费者扫码即可查看生产环境、加工流程与物流轨迹,增强产品可信度。
科技赋能增效能,构建农业智能运营平台。科技为提升土地产出率、提高资源利用率、驱动现代农业发展提供了重要引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应积极拥抱现代科技,提高生产经营过程的精准化、智能化水平。其一,优化生产环节,增强精细化管理。可利用全球定位系统、地理信息系统、遥感技术等打造变量施肥、精准播种、智能灌溉系统,改变传统农户“一刀切”处理方式,实现定点、定量、定时精准作业,以“对症下药”式管理提高作物产量,提升资源利用效率,有效降低生产成本;可利用植保无人机开展病虫害防治作业,在实现精准施药的同时,减少农药漂移、残留,推动农业生产从“粗放式管理”迈向“精细化管理”。其二,升级运营系统,增强抗风险能力。可利用大数据分析、物联网等技术打造现代农业智能运营系统,在田间地头、温室大棚等设置传感器节点,实时监测土壤湿度、温度、酸碱度、光照强度、空气湿度等参数,并利用无线网络自动传输至数据平台,利用算法模型对数据进行分析处理,为科学决策提供精准信息。以数据驱动的智能化管理,可改善传统的“老把式”经验模式,使农业生产过程可预测、可优化,有效抵御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
绿色引领塑品牌,树立特优农业发展标杆。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需践行绿色生态可持续发展理念,将新理念贯穿生产全过程,打造具有高辨识度的产品品牌。其一,打造绿色产品,夯实品牌基础。可通过推广有机肥替代化肥、秸秆综合利用、绿色病虫害防控等技术,改善农业生态环境,提升农产品安全性与品质。其二,制定品牌战略,丰富品牌内涵。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需建立严格的内部质量控制体系,实现生产过程标准化、生产产品可追溯。同时,需要推动地域特色融入品牌文化,讲述产品产地、传承创新、农人初心等故事,丰富品牌内涵,唤起消费者情感共鸣,激发文化认同。其三,创新传播方式,扩大品牌影响。在夯实线下渠道的基础上,利用短视频、直播、社交媒体等新媒体,生动展示产品生产环境与品控流程,与消费者高频互动,传递品牌绿色理念与价值主张。
在乡村振兴的伟大征程中,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已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生产者,而是新产业的开拓者、新技术的承载者和新乡村的建设者。探索培育壮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实施路径,能够有效激活乡村沉积要素,重塑农业形态与价值。展望未来,需要以前瞻性的视野和系统性的思维,从政策环境、金融服务、人才培养等多个维度入手,共同建立一个充满活力、包容并蓄的生态系统,推动产业、人才、文化、生态全面振兴。
〔作者单位:西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