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曲艺是地域文化的重要载体,承载着民众的集体记忆与审美偏好,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数字化浪潮影响着各行各业,以民营表演艺术团队为主体的地方曲艺生态面临发展困境,“单打独斗”已难以适应产业发展需求。在此背景下,需要探索“产业共生模式”,推动艺术团体与政府、市场、文旅机构等主体间的资源互补、功能协同,以构建相互依存、互利共赢的协同发展机制。本文以地方曲艺民营表演艺术团体为研究对象,探索产业共生科学路径,以期为地方曲艺的活态传承和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借鉴和参考。
地方曲艺民营表演艺术团体“产业共生模式”的实践价值
一是促进地方曲艺活态传承。艺术团体与高校、非遗保护机构协力共进,可获得专业人才培养稳定的实践支持支撑平台,避免“人亡艺绝”现象。与文创机构和数字平台通力合作,推动传统曲艺元素融入短视频、文创产品等,可让曲艺从“小众非遗”变为“大众喜爱”文化符号,实现在传承中创新。
二是推动艺术团体持续发展。艺术团体与政府、文旅企业携手共进,可获取政策支持和资金注入,进而有效弥补艺术团体发展进程中资金匮乏短板,缓解生存压力。同时还能够拓展艺术团体的演出场景,实现“线上+线下”“演出+衍生”多元营收,开拓新的发展路径。
三是优化地方文化产业生态。共进共生模式可带动地方文旅、餐饮、住宿等多元产业发展,形成文化消费闭环,打造区域文化产业新增长点。
四是促进地域文化广泛传播。艺术团体与媒体文创机构共生共进,不仅可有效保留曲艺的民间性、地域性特色,避免“同质化”现象,还可推动地方曲艺更为有效的对外传播,获取更多受众,增强本地民众的文化认同感和自豪感。
地方曲艺民营表演艺术团体“产业共生模式”的构建路径
一是争取地方政府政策支持与资源扶持。政府通过为地方曲艺民营表演艺术团体提供资源支持、优化发展环境、拓展传播渠道等,可实现文化价值与市场价值双赢。具体而言,其一要积极参与政策制定建言。地方曲艺民营表演艺术团体应积极参与政府文化部门交流座谈会,主动发言反馈团体在发展中遇到的问题,为政府制定政策提供一手资料。其二要大力争取政府项目和资金支持。艺术团体应关注政府发布的购买服务项目信息,包括惠民演出、文化活动等,精心准备申报材料,积极参与竞标。同时,努力争取政府设立的专项资金,包括文化产业发展专项基金、非遗保护专项基金等,明确资金使用方向和范围,提高自身演出质量和艺术水平。其三要拓展发展空间。借助地方政府官方媒体、文化活动宣传册等,宣传艺术团体的演出信息,展示艺术成果,吸引更多观众关注。以地方曲艺“全丰花灯”为例,政府可设立“全丰花灯非遗传承专项资金”,制定资金使用规范,确保专款专用;利用政府微信公众号展示花灯表演片段、讲解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故事,进一步提高“全丰花灯”的知名度。
二是与企业开展多元合作实现互利共赢。与企业开展多元合作,能够为地方曲艺民营表演艺术团体提供多元化资金和资源支持,助力地方曲艺可持续发展。为此,其一可开展商业演出合作。艺术团体可积极与各类企业合作,邀请企业融入,结合企业品牌定位,立足宣传需求,在演出中融入企业元素,使企业获得品牌曝光机会。根据企业年会、庆典等特殊活动需求,定制主题演出,将企业的文化、理念、发展历程等融入节目表演中,为企业提供独特的文化服务,拓展艺术团体的演出市场。其二可联合开展人才培养。艺术团体可与企业建立合作伙伴关系,企业以奖学金、助学金的形式资助曲艺人才,支持人才培养;艺术团体可为企业提供曲艺相关的讲座和培训活动等,实现互利共赢。双方可共同建立人才培养基地,由企业提供场地、设备和技术等资源,为曲艺人才实践学习提供机会与平台,曲艺人才则反哺企业发展。其三可推动地方曲艺的角色曲目、表演元素等融入文创产品,设计开发明信片、书签、手办等,在获得经济效益的同时传播地方曲艺文化。
三是积极融入社会生活扩大文化影响力。社会是地方曲艺产生和发展的根基与沃土,是艺术团体的直接“补给站”。对此,其一要开展文化惠民活动。艺术团体应积极与社区居委会合作,结合居民文化需求和兴趣爱好,举办公益演出,丰富社区居民的文化生活。还可面向养老院、孤儿院、残疾人康复机构等特殊群体开展关爱演出,为他们送去温暖和文化关怀。其二要开展文化传承教育活动。艺术团体可与学校合作,开展“曲艺进校园”活动,通过开设曲艺兴趣班、曲艺社团等,为师生传授曲艺知识、展现表演技巧,深化青少年对地方曲艺的理解和热爱。面向社会公众,则可开设曲艺培训课程,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满足各个年龄段和职业群体对曲艺学习的需求,扩大培训覆盖面。其三要参与社会文化活动。艺术团体应积极参加民俗文化节、非遗文化节等活动,积极与其他文化艺术团体交流沟通,充分展现地方曲艺的独特魅力,共同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
〔作者单位:豫章师范学院。基金项目:本文系2023年江西省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全丰花灯民营表演艺术团体产业‘共生模式’研究”(课题编号:23YS10)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