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强国有我”的时代号召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征程中,培养大学生爱国主义精神、厚植爱国主义情怀成为新时代立德树人的重要任务。声乐艺术作为音乐艺术中富有传播力、感染力的艺术表现形式,通过歌词、旋律与情感的有机融合,已成为传承民族精神、展现家国情怀与表达时代心声的重要形式,在爱国主义教育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高校肩负着“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神圣使命,应充分发挥声乐艺术价值塑造与情感共鸣作用,以艺术浸润强化思想引领,构建“艺术育美+思政铸魂”跨领域协同育人格局,以筑牢青年学生思想根基、凝聚强国奋进力量、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以声乐艺术厚植大学生爱国主义情怀,需明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教学目标的设立要聚焦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要让大学生群体在学习声乐艺术的过程中不断培育家国情怀、增强社会责任感。在教学内容设计上,要构建集知识学习、情感共鸣与能力提升相统一的育人体系。首先,要强化知识传授。在日常教学过程中,融入中国近现代音乐发展史、红歌发展史以及与爱国主义相关的声乐作品,通过整合音视频资料,清楚阐述爱国主义精神的发展脉络、时代意涵等内容,帮助学生了解和掌握相关政策导向与理论知识。其次,要强化价值引领。通过组织学生参与《我和我的祖国》《黄河大合唱》等爱国主义声乐作品的学唱和演绎,引导学生在切身演绎中体会革命精神、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不断涵养家国情怀、激发情感共鸣、塑造正确价值观。再次,要注重能力提升。积极鼓励学生参与爱国主义原创声乐作品的创作、编排与展演,在实践过程中提高自身的审美鉴赏能力、价值判断能力以及社会责任感,切实将爱国情感、强国志向转化为报效国家的自觉行动力。
以声乐艺术厚植大学生爱国主义情怀,需构建完善课程教学体系。高校要在立足自身实际和专业特色的基础上,根据现有育人方案,设计将艺术性、思想性与实践性融为一体的课程体系,充分发挥声乐艺术在爱国主义教育中的独特作用。首先,要优化专业课程建设。借助声乐创作、声乐教学等专业化的教学模式,将《黄河大合唱》《我爱你,中国》等蕴含深厚爱国情感的经典声乐作品纳入教学资源曲目库中,教师通过情感表达、发声技巧等方面的专业指导,引导学生深入理解经典声乐作品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在表演实践中不断增强学生对国家和民族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其次,要深化基础音乐课程。在视唱练耳、曲乐作品分析、和声练习、音乐史学习等基础课程中,融入红色歌曲旋律、爱国主义歌曲创作技法等内容,通过对爱国主义声乐作品结构与语言特征的分析和学习,帮助学生从音乐专业视角出发,更好地理解音乐艺术在增强爱国情感、社会责任与理想追求中的作用。再次,要强化思政类课程建设。通过“音乐+思政”教学模式的深度融合,结合“音乐里的民族精神”“歌声中的党史学习”等相关主题,开展沉浸式、案例式教学,推动艺术熏陶与思想引领同频共振。此外,要加强人文社科实践课程的学习。积极整合文学、哲学、历史学等相关学科资源,开设“中华音乐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艺术表达”等通识课程,也可联合创新创业等课程开展主题展演、原创作品大赛、基层采风巡演等活动,引导学生在真实情境中深切感悟爱国主义精神,让声乐艺术真正成为厚植大学生爱国主义情怀的生动载体,实现以美化人、以美育人、以美培元的育人目标。
以声乐艺术厚植大学生爱国主义情怀,需丰富教学形式与教学方法。首先,要营造浓厚育人氛围。充分发挥音乐学科和院校的专业优势,精心策划和举办如红色主题音乐会、红色经典作品展演等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其次,要深入挖掘红色文化资源。基于校内外红色文化环境、城市红色文化资源,充分利用公众号、官方网站、报纸广播等宣传阵地,持续传播和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再次,要创新教学手段方法。借助多媒体、智慧教室等技术手段,打造“课堂+舞台”“校内+校外”“线上+线下”多元教学模式,将现代技术融入声乐教学多领域、全过程。通过项目式学习、翻转课堂等教学方式,实现学生在日常学习过程中从“听中学”到“唱中学”“演中学”“创中学”的转变,真正让爱国主义情怀在声乐艺术的实践中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以声乐艺术厚植大学生爱国主义情怀,需加强师资队伍教学能力建设。首先,要提高教师思政和专业能力建设。通过开展主题培训、学术研讨、专家讲座、教学工作坊等多种形式,不断深化教师对爱国主义教育的理解,实现思政元素在声乐教学过程中的自然融入,不断增强课程的针对性、思想性和亲和力。其次,要壮大师资教育力量。科学整合、合理分配校内教师资源,将党政干部、专职辅导员等具有丰富思政工作经验的人员纳入爱国主义声乐教育师资队伍,形成“专兼结合、协同联动”的多元育人格局。再次,要加强跨学科、跨学校间的交流合作。坚持“走出去”与“请进来”相结合,定期举办专题论坛、师资研修班等培训课程,推动多学科交流与交融,真正实现以歌声培根铸魂、以艺术启智润心。
〔作者单位:豫章师范学院〕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