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加快构建生态文明体系,加快建立健全以生态价值观念为准则的生态文化体系,以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为主体的生态经济体系,以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为核心的目标责任体系,以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保障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以生态系统良性循环和环境风险有效防控为重点的生态安全体系。”自然是生命之母,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文化,正是生态文明建设的灵魂所在。青海享有“三江之源”和“中华水塔”的美誉,是国家重要生态安全屏障,也是中华民族特色文化的重要保护地。守护好这里的一草一木、万水千山,事关国家生态安全大局,攸关民族永续发展未来。大力培育弘扬守护“中华水塔”的生态文化,对于正确把握人与自然的关系,推进青藏高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
一、生态文化自信源自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和实践
生态文化并非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它既源自于青海独一无二的自然禀赋,也根植于源远流长的中华传统生态智慧,更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引,并生动实践于青海大地上波澜壮阔的生态文明实践。
(一)万物共生厚植绿色本底
天地有大美而不言。72万平方公里的青海大地,是黄河、长江、澜沧江的源头,昆仑山、祁连山等伟岸山系横亘千里,巴塘草原、金银滩草原生机盎然,柴达木盆地、可可西里神秘壮丽,青海湖、茶卡盐湖如高原明珠璀璨夺目。这片“山宗水源”的极致风光,是其绿色本底最直观的展现。更为重要的是,青海以其强大的生态服务功能,为国家生态安全提供重要支撑。三江源每年为下游提供600亿-700亿立方米淡水资源,全省35个地表水国家考核监测断面水质达到或优于Ⅲ类比例为100%,黄河干流、长江、澜沧江出省境断水面水质稳定保持在Ⅱ类及以上,维系着全国乃至亚洲水生态安全命脉;太阳能、风能、水电等清洁能源得天独厚,清洁能源装机突破6788.8万千瓦,占总装机的94.6%,建成全国首条全绿电大通道,向15个省区市源源不断输送绿电;草原植被盖度达58.12%,野生动物种群持续恢复,成为世界上高海拔生物多样性最集中的地区之一。青海,不仅是中国的生态宝藏,更是全球生态系统的稳定器和物种基因库。这片土地的丰厚馈赠,为培育弘扬生态文化提供了最深厚的自然根基与不竭动力。
(二)生态智慧传承文化血脉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民族向来尊重自然、热爱自然,绵延5000多年的中华文明孕育着丰富的生态文化。”青海历史悠久、文脉绵长,在历史发展长河中,青海各民族不断认识自然、适应自然、改造自然,逐渐形成了崇山敬水、敬畏自然、尊重生命、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等生态意识、价值观念。比如,藏族、蒙古族、土族文化中有万物一体、天地有灵、自然崇拜等生态观念,回族、撒拉族文化中有节约资源、禁止乱捕滥伐等优秀传统。这些直观的、质朴的、经验性的生态文化理念,通过歌谣曲艺、民俗故事、宗教信仰、习俗禁忌、民间文学等形式代代相传,深深根植于青海各民族生产生活方式之中,熔铸为人们的日常生活习惯、文化习俗与价值追求,成为青海独具特色的文化传承,为青海推进中华优秀传统生态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培育弘扬生态文化提供了丰厚的历史滋养。
(三)理论铸魂凝聚行动共识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生态文化建设的根本遵循与力量源泉。近年来,青海深学细悟、笃信力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成立青海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开展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研究,组织党员干部系统学习培训,面向群众开展分众化专题宣讲。依托生态文明建设全球推介、国新办专场发布会等高端平台强化对外宣介,借助绿色算力与生态旅游推介会等平台开展产业招商,通过打造农体文旅商品牌、组织“澜湄万里行”等大型采访活动促进文旅融合,多措并举传播青海生态文明建设成果,《澜沧江畔山乡巨变》等多篇报道获中国新闻奖。此外,创作推出生态题材文艺精品400余部。其中,纪录片《我住江之头》获“五个一工程”奖,《雪山大地》获茅盾文学奖,《荒原上》获鲁迅文学奖。通过上述研究阐释、宣传宣讲、文艺创作等多措并举,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在青海落地生根、枝繁叶茂,并内化为全民的价值追求,外化为自觉的行动指南。
(四)生动实践书写青海担当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青海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以法治力量筑牢生态屏障,出台《青海省国家生态文明高地建设条例》,率先建立自然保护地制度标准体系,建成青海省自然资源博物馆等教育体验基地,可可西里成功入选世界自然遗产名录。通过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绿色家底”不断丰厚,荒漠化和沙化土地面积持续“双缩减”,大气、水、土壤环境质量持续保持优良。世界级盐湖产业基地、国家清洁能源产业高地、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输出地建设迈出坚实步伐。三江源国家公园正式设立,祁连山、青海湖国家公园建设加快推进,青海成为全国唯一三个国家公园在建省份。此外,青海成功举办首届国家公园论坛,习近平总书记发来贺信,这既是对青海实践的充分肯定,更是对我们的巨大鼓舞。今天的青海,正用最坚定的行动,书写着对历史和未来的绿色承诺,这为培育弘扬生态文化奠定了最坚实的实践基础与底气。
二、打造生态文明高地必须大力培育弘扬生态文化
坚实的生态文化底蕴,为建设生态文明高地奠定了重要基础,更催生了行动自觉。面向未来,将青海打造成为国家生态文明高地,必须将培育弘扬生态文化置于更加突出的位置,发挥其凝神聚气的教育与引领作用。
(一)思想引领锚定生态根基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生态文化的灵魂和内核。近年来,青海立足“三个最大”省情定位和“三个更加重要”战略地位,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统筹推进屏障修复、流域治理、系统攻坚等一系列重大工程,并实施空气质量持续改善行动计划,以系统思维守护生态根基。“十四五”时期,青海累计新增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面积8858.08平方公里,水土保持率达77.4%、较“十三五”末提高0.6个百分点,PM2.5平均浓度较“十三五”末每立方米下降1.9微克,较全国平均水平低10.3微克,全省环境空气优良比例高出全国平均水平9.4个百分点,生态文明高地建设不断取得新成就。培育弘扬生态文化,建设生态文明高地,必须将深入宣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作为首要任务,加强研究阐释,把握精髓要义,推动其成为党员干部的“看家本领”和广大群众的行动自觉,为生态文化建设提供不竭的思想动力。
(二)价值浸润塑造绿色理念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近年来,青海始终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将价值理念转化为制度约束,推动应对气候变化等地方性法规出台;将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让“光伏蓝”与“草原绿”交相辉映。这一切,都是“两山”理念在青海的生动注脚与实践答卷。从三江源国家公园的建立,到青海湖流域生态修复;从“退牧还草”工程让荒漠重生绿意,到全球最大清洁能源基地点亮“绿电之光”,青海14.6万牧民放下牧鞭成为生态管护员,光伏板下牧草与牛羊共生……青海将生态保护写入法律、融入日常,生态文化不仅是守护,更是人与自然共生的智慧。培育弘扬生态文化,建设生态文明高地,必须继续以生态文明主流价值观为导向,坚决防止和克服急功近利、罔顾生态实际,走出一条生态友好、具有高原特色的高质量发展之路,让正确的生态价值观成为全社会的共同追求。
(三)风尚培育倡导低碳生活
取之有度、用之有节是生态文明的真谛,简约适度、绿色低碳是应有之义。近年来,青海持续深化节能减排、反对浪费、可持续发展等生态风尚培育,大力开展实现“双碳”目标先行先试。广泛开展全域绿色创建(涵盖机关、家庭、学校、商场、社区),并深入实施人居环境综合治理(如“清洁三江源/青海湖”、垃圾分类、白色污染整治、厕所革命等),一体推进高原美丽城镇、美丽乡村建设。2020年以来,青海公共机构能源消费总量、用水总量、碳排放总量分别下降11.94%、17.79%和13.56%,新风尚逐步形成。培育弘扬生态文化,建设生态文明高地,必须坚持用生态文化引领社会风尚,持续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活理念和消费方式,让绿色出行、节水节电、“光盘行动”、垃圾分类等成为每个人的生活习惯,营造全民参与的良好氛围。
(四)德法共治升华生态自觉
生态道德是生态文化的内在约束。古人云“德明而易从,法约而易行。”培育弘扬生态文化,对于涵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道德观具有重要作用,能够更好地形成和固化人们共同的生态行为准则和规范。近年来,青海坚持法治与德治一体化推进,深入推进生态道德建设,开展破坏生态等不道德行为整治,大力宣传弘扬“环保卫士”杰桑·索南达杰等先进事迹,出台《青海省生态环境保护条例》《青海省大气污染防治条例》《青海省国家生态文明高地建设条例》等,实施《三江源国家公园条例(试行)》《青海省实施河长制湖长制条例》等法律法规,促使人们在遵守法律、规则的同时形成生态环境保护的道德观念。培育弘扬生态文化,建设生态文明高地,必须持续健全生态文明行为规范,选树宣传生态保护先进典型,加强生态题材文化产品供给,开展生态文明道德实践,明晰是非、善恶评价的标准,恪守生态保护道德底线,使生态保护成为内化于心的道德追求。
三、以生态文化凝聚起守护“中华水塔”的磅礴力量
守护好“中华水塔”,确保“一江清水向东流”,是青海肩负的重大政治责任和神圣历史使命。生态文化作为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是凝聚各方智慧、动员各方力量,共同守护这片生命之源、文明之源的关键所在。
(一)政府主导构建制度体系
坚持政府主导,统筹推进生态文明制度创新和实践创新,健全生态环境法治体系,有利于将生产秩序稳定、保护生态环境、合理利用资源的习惯做法引入地方性法规、自治条例、单行条例和村民自治制度中,形成培育弘扬生态文化的制度规范,有利于健全完善全民生态文明宣传教育体系,加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研究阐释和学习宣传,强化党员干部和青少年学生生态教育,建设生态文明教育基地和体验场所,打造生态文化宣传展示和传播平台,推动生态保护、绿色发展理念深入人心,有利于围绕“一芯一环多带”生态旅游发展布局,做好“生态+文化+旅游”文章,串珠成链打造文旅融合精品,擦亮生态文化旅游品牌,做到以文塑旅、以旅彰文。
(二)社会协同汇聚共治合力
充分激发社会各界的协同力量,汇聚智库的研究智慧、企业的经济实力、媒体的传播优势与公益组织的协调作用,有利于构建多元共治的生态文化培育格局。要广泛开展生态保护公益宣传和志愿服务活动,大力传播生态保护、绿色发展理念,形成培育弘扬生态文化的浓厚社会氛围。聚焦新材料、清洁能源、绿色算力、生态旅游、有机农牧业等特色产业,打造“生态青海·绿色优品”“净土青海·高原臻品”等区域绿色品牌,培育企业生态文化。加强生态题材文化产品的创作生产和供给,推出能够展示生态文化的特色商店、街区,开发“雪豹”“藏羚羊”等生态文创产品,以文育人、以文化人,厚植绿色底蕴。挖掘蕴藏在典籍史志、风俗习惯和人文逸事中的优秀生态保护元素,并赋予鲜明时代内涵。
(三)全民行动激发守护热情
注重群众动员,依托基层宣传文化阵地,深化生态保护知识普及宣传,利用传统节日、民族节庆、农村大集等,开展群众性生态文化展演展示活动,使“绿色感恩、生态报国”“保护生态、人人有责”等思想观念深入群众心中。持续深化“美丽中国,我是行动者”系列活动,推进美丽中国“洁净青海”建设,深入实施“中华水塔”保护行动,广泛开展“清洁三江源”“清洁青海湖”等文明实践活动。深化“文明交通”“光盘行动”等活动,创建节约型机关、绿色家庭、绿色学校、绿色商场和绿色社区。加强保护生态、绿色发展先进典型选树宣传,评选道德模范、“青海好人”、最美生态管护员等,用身边事教育引导身边人,树立鲜明价值导向,引领广大群众争做“中华水塔”守护人。
生态文化建设,使命在肩,担当为要。这份使命,源于习近平总书记高瞻远瞩的战略擘画;这份担当,系于“中华水塔”安澜永续的千钧重托。青海的探索与实践深刻昭示:守护生命之源和文明之源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就蕴藏于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之中,源自于生态文化浸润人心之力,最终体现为全民守护的行动自觉。可以想见,当生态文化成为青海鲜明的标识,“山宗水源·大美青海”的生态文化品牌必将绽放出璀璨光芒,国家生态文明高地的壮丽图景必将铺展于青藏高原,青海也必将为中华民族永续发展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本文执笔:马洪波 王明璋 梁春江)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