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8月,中共中央印发了新修订的《中国共产党党校(行政学院)工作条例》(以下简称《条例》),从制度层面进一步明确了党校“为党育才、为党献策”的职能定位,为党校工作提供了基本遵循和行动指南。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新征程上,各级党校(行政学院)要坚持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党校姓党,牢记党校初心,更好为党育才、为党献策。”“为党育才、为党献策”成为各级党校融入服务大局、践行初心使命的独特价值所在。当前,青海处在全面推进现代化新青海建设的关键时期,全省党校系统必须以更高政治站位肩负起党赋予的职责使命,发挥好为党献策的独特价值,为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青海篇章贡献党校智慧与力量。
一、深化理论研究,以体系化学理化阐释筑牢现代化新青海建设的思想根基
理论是行动的先导,思想是前进的旗帜。《条例》强调要“重点加强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体系化、学理化研究阐释”,凸显了理论研究在“为党献策”中的基础性地位。对全省党校系统而言,深化理论研究既是坚守党校初心的政治责任,更是为现代化新青海建设凝心铸魂的战略举措,要在“深、透、活”三方面持续发力,推动党的创新理论在青海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在体系化研究上求“深”。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系统完备、逻辑严密的科学理论体系。全省党校系统要发挥“马”字号、“党”字号学科优势,聚焦这一思想的世界观、方法论,深入阐释其核心要义、精神实质、丰富内涵和实践要求。尤其要结合青海实际,深入研究习近平总书记对青海工作重要讲话指示批示精神,揭示其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内在统一性,形成兼具学理深度与青海特色的理论成果,为现代化新青海建设提供坚实理论支撑。
在学理化阐释上求“透”。理论的生命力在于彻底性,唯有彻底的理论才能说服人、引领人。全省党校系统需突破“从文献到文献、从理论到理论”的局限,将党的创新理论与现代化新青海建设实际紧密结合,从理论渊源层面厘清思想脉络,从实践价值层面阐明现实意义,从方法路径层面明确运用方向,以学理逻辑打通理论与实践的衔接堵点,让干部群众深刻认识到党的创新理论不仅是指导全局的“大道理”,更是解决现代化新青海建设问题的“金钥匙”。
在大众化传播上求“活”。理论只有被群众掌握,才能转化为推动实践的物质力量。全省党校系统要立足青海多民族、多文化交融的特点,创新理论传播方式。党校教师既要做精深研究的学者,也要做通俗传播的使者,将抽象的大理论转化为鲜活的小故事,将严谨的书面语转化为亲切的家常话,用青海各族群众听得懂、能领会、可落实的语言,解读党的创新理论和党中央决策部署,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为现代化新青海建设凝聚各族群众同心同向、团结奋斗的思想合力。
二、强化对策研究,以精准化实效化建言献策破解现代化新青海建设的实践难题
对策研究是党校为党献策的核心载体,也是连接理论与实践的桥梁。《条例》明确要求党校要“聚焦党和国家中心工作、党委和政府重大决策部署、社会热点难点问题进行调查研究,及时反映重要思想理论动态,提出有价值的对策建议”。全省党校系统必须紧扣现代化新青海建设的现实需求,提出真正解决问题的新理念新思路新办法,成为党委政府信得过、用得上的思想库与智囊团。
锚定“国之大者”与“省之要事”的结合点,精准选题破题。党需要研究解决什么重大问题,党校就努力在那些方面建言献策,这是党校开展对策研究的方向目标所在。全省党校系统必须始终精准把握党中央对青海的战略定位,紧扣青海“十五五”规划及中长期发展目标,聚焦省委省政府开展中心工作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开展针对性研究。唯有将选题对准这些“关键事”,对策研究才能真正“参在点子上、谋在关键处”,始终服务于现代化新青海建设的大局。
坚持“问题导向”与“实践导向”的统一性,深入调查研究。“调查研究是谋事之基、成事之道。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更没有决策权。”全省党校系统必须大兴调查研究之风,既要“走下去”,组织教研人员深入一线,掌握第一手资料、了解最真实情况,摸清问题的本质与根源;也要“跳出来”,用系统思维、战略眼光分析问题,正确认识问题的特殊性和复杂性;更要“联起来”,扎实推进有组织科研,开展跨学科、跨领域协同攻关,确保对策建议兼具科学性和实操性。只有在“实事”的基础上“求是”,提出的对策建议才能符合实际、管用有效,真正破解现代化新青海建设难题。
推动“教研咨”与“学用干”的一体化,促进成果转化。对策研究的生命力在于成果的有效转化运用。全省党校系统要打破教学、科研、咨政“各自为战”的壁垒,完善“教学出题目、科研做文章、成果进课堂、咨询进决策”的闭环机制。要将对策研究成果融入干部培训课程,让学员在学习中掌握解决实际问题的思路方法;建立学员参与机制,挖掘学员实践经验,把学员的“金点子”转化为咨政成果;健全成果报送机制,通过内参、专题报告等,及时向党委政府反映研究成果;加强与政府部门、企业、科研院所合作,结合党校智力优势与单位执行优势,让对策研究成果成为现代化新青海建设的“催化剂”“加速器”。
三、守好意识形态阵地,以正确思想引领护航现代化新青海建设行稳致远
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党校是党的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前沿阵地。《条例》要求党校“切实发挥思想引领作用,当好党的创新理论的积极宣讲者、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坚定维护者、用党的意识形态引导社会思潮的可靠排头兵”,这是“为党献策”的重要内容。青海作为多民族聚居、多宗教共存、多文化交融之地,筑牢意识形态安全屏障,对于现代化新青海建设意义重大。全省党校系统必须增强阵地意识、责任意识,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主动权,以坚定的立场、科学的方法引领社会思潮,为现代化新青海建设营造清朗的思想环境。
要增强“政治引领”的坚定性,把准方向导向。意识形态工作本质上是政治工作,必须把讲政治放在首位。全省党校系统要始终坚持党校姓党,把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坚决做到“两个维护”贯穿为党献策全过程;要严格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严明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坚决反对任何形式的“去政治化”“去意识形态化”倾向;要坚决抵制历史虚无主义、民族分裂主义等错误思潮,切实增强党校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引领力,坚决维护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
要提升“思潮辨析”的针对性,化解思想困惑。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具有长期性、复杂性,必须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全省党校系统要增强忧患意识,树立底线思维,密切关注青海意识形态领域的新情况新变化,切实加强前瞻性研究,及时研判风险隐患,做到早发现、早预警、早处置;要坚持斗争精神,充分发挥理论优势,加强对社会思潮的观察、分析和辨析,对社会上出现的模糊认识、错误观点,主动发声、正面回应,批驳歪理邪说;要关注干部群众的思想动态,对他们遇到的思想困惑,及时开展思想引导,帮助他们正确看待现代化新青海建设中的困难和问题,增强发展信心、凝聚奋进力量。
要强化“阵地管理”的严肃性,守好安全底线。党校的各类阵地是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载体,必须严格管理、守好底线。全省党校系统要加强对学术研讨、校园网络、出版物等阵地的管理,建立健全阵地管理制度,明确管理责任,确保阵地可管可控;要加强对教研人员、学员的教育管理,引导他们在公开场合、网络空间自觉维护党的形象和声誉,不发表与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相违背的言论;要加强与宣传、网信等部门的协作,建立意识形态风险防控机制,坚决守好意识形态安全防线,为全面推进现代化新青海建设提供坚强思想保证和安全稳定环境。
(本文执笔:杨增辉)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