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传,拉萨河南岸的慈觉林村曾是文成公主进藏随行人员的住所。
“慈觉林村背靠宝瓶山,这里的土地大多是沙石,我们的祖辈从前都是刨石开地种土豆和青稞,但也只能勉强维持温饱。”村民边巴告诉记者。
变化始于河对岸亮起的灯火。2013年8月,大型实景剧《文成公主》拉开了帷幕。星空垂落,山川为台,千年前的足音、盛大的和亲仪仗,在海拔最高的露天剧场里“复活”。总投资12.72亿元、占地约290亩,这在当时的拉萨,是一件新鲜的大事。
“现在《文成公主》大型实景剧的800多个演员,几乎都是我们慈觉林村人。”在边巴的讲述里,昔日在石头山下刨地的村民,套上了吐蕃武士的甲胄,披上了唐宫仕女的华裳。慈觉林村的村民们搭上了旅游车、吃上了旅游饭。与此同时,自从剧场建起来,慈觉林村的路况越来越好,人流量也越来越多,公司还为村民们安排了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培训。
漫步慈觉林村,客栈、餐馆、手工作坊、小剧场、文化展示空间……“吃、住、行、游、购、娱”的旅游链条,正在慈觉林这个村庄蓬勃生长。这个在1963年就成立了藏戏队的村庄,现在已经挂上了国家级文化旅游创意园区的牌子,第三产业在这里完成了“从0到1”的突破。石头山下,不再只有土豆和青稞的绿意,更添了游客的笑语和文创的生机。
采访尾声,边巴把记者带到了村民拉次的新家。那是一栋200多平方米的双层带院独栋院落,院子里种着花卉和果树,新居隔壁就是拉次家以前的旧土房。谈及有无将旧屋推平重建的想法,拉次摇摇头说,“我希望以后我的后代都能看到,奋斗带来的发展和变化。”
傍晚时分,天还亮着。人流已从村子的各个角落涌出,汇集到山坳里的剧场。村民、演员,这两个身份在他们身上早已浑然一体。换上戏服,他们是千年前的古人。卸了妆,他们是建设新家园的现代慈觉林人。
文成公主的故事在山水间流传千年,也在当下村民的每一步行走、每一声吟唱中,真切地延续。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