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的夺底沟,清风拂过山岗,秋天的韵律泛着金黄的色彩,仿佛置身于诗意的画卷中。从昔日的土坯房到如今的安居苑,从羊肠小道到宽阔的柏油路,这片土地历经六十载耕耘与蜕变,已成为3.5万各族群众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也映照出西藏自治区成立60年来“短短几十年、跨越上千年”的人间奇迹。
党建引领,深化固本强基。清晨,桑伊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已是一片忙碌,工作人员正耐心为老人登记健康信息;不远处的“爱新驿站”里,外卖骑手们边休息边聊天……这样暖心的场景如今已成为常态。近年来,夺底街道持续完善“五级组织网”,10个网格党支部、32个楼院党小组深入社区末梢,200余名党员中心户成为服务群众的贴心纽带,“服务就在家门口”已成为广大居民的切身感受。通过全面实施“育苗储雁”行动,计划培育73名骨干,目前,桑伊社区“两委”班子成员平均年龄仅37岁,一大批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年轻干部走上岗位、勇挑大梁,为基层治理注入源源不断的生机与活力。
文旅融合,点亮幸福生活。“布谷山庄”掩映在绿意之中,“洛欧庄园”里欢笑声不断,擦擦博物馆讲述着千年技艺的传承,“朵拉恰牧”不夜林卡中各族群众共舞锅庄……近年来,夺底街道始终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积极贯彻落实全域旅游配套发展战略,将特色文化融入吃、住、行、游、购、娱全过程,不断提升文旅产业承载力和品牌效应,全力擦亮“林卡+非遗”金字招牌,逐步实现文化“出彩”与旅游“出圈”的深度融合、互促共赢。2024年,夺底街道共接待游客30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2978万元,文旅融合已成为当地富民增收的“金钥匙”。
精治善治,和美始于细微。近年来,夺底街道坚持以联席共商、联手共治、联心共享为路径,主动探索基层治理“最优解”,争当为民服务“暖心人”。“吉祥议事亭”里,居民围绕增设停车位展开热烈讨论;“邻里农场”中,各族群众共同劳作、共享收获;100余名网格员与民警组成“网格+警格”队伍,持续延伸治理触角;“六小暖邻”“布谷响铃”等志愿服务精准聚焦“一老一小一特一新”。夺底街道的治理智慧,正体现在这些细微之处。
绿水青山,绘就生态画卷。沿“拉萨之眼”徒步栈道漫步,1800亩林地绿意绵延,2400亩生态脆弱区重披绿装,10万余株树苗茁壮成长;易措湖恬静清澈,宛如明镜;口袋公园和街头绿地成为各族群众休闲好去处——这是夺底街道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的生动写照。各具特色的绿色空间,让“推窗见绿、出门入园”的美好愿景成为现实,生态已成为夺底街道最动人的底色,印证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深刻内涵。
携手奋斗,团结共创未来。自治区生态文明建设示范街道、自治区文明单位、拉萨市高质量发展先进集体……一项项荣誉,见证了夺底街道的奋进足迹。维巴村跻身“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洛欧村获评“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桑伊社区、吉祥社区屡获表彰。这些成绩背后,是各族群众同心同德、携手奋斗的生动写照。“一核两翼三驱”治理体系、“小锤叮当”志愿服务队、“银领合唱团”音乐快闪等创新做法被央媒报道120余次,经验在全区推广。眼下,夺底街道正积极争创国家级“枫桥式司法所”和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街道,努力让基层治理和民族团结的故事传播得更远。
风好正是扬帆时,奋楫逐浪向未来。站在新起点,夺底街道将继续聚焦民生实事和高质量发展,以更强党建引领、更优产业布局、更美生态环境,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拉萨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