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这里是矛盾频发、环境脏乱、人均年收入不到5000元的后进村。现在,这里家家有党员,户户能就业,是乡风文明、环境优美,人均年收入超过4.34万元的高原和美乡村。
地处雅鲁藏布江畔的林芝市巴宜区米瑞乡色果拉村,藏语意为“金色家园”。10余年间,靠着党建引领、产业振兴、生态优先的“三板斧”,色果拉村在走向乡村振兴的大道上,实现了发展蝶变。
“三包”机制筑牢基层堡垒
2012年以前,色果拉村36户村民中,贫困户占了将近三分之一,基层组织涣散、群众信任度低、缺乏凝聚力。
“组织不变强,发展没希望。要改变,得先从建强组织、抓好基层治理开始。”色果拉村党支部书记乔次仁痛定思痛,和村“两委”班子反复讨论,提出包片、包户、包人的“三包”机制:以“双联户”为基本单元,将全村划分为5个党小组,每个党小组包保5—8户家庭,明确“政策宣讲、矛盾调解、产业帮扶、生态管护”等10项职责,着力建好组织堡垒。
然而,在推行之初,部分群众并“不买账”,认为“又是走过场”。
为了用行动和成效打消群众疑虑,真正增强组织力、凝聚力,色果拉村党支部建立“承诺践诺、群众评议、积分考核”机制,动员党员户率先拆除自家违建,带头流转土地资源;预留“打分栏”“留言板”,群众可随时评价包保联系党员;按季度对党员的履职表现、群众满意度等进行量化考核,每月公示积分,督促党员履责践诺。慢慢地,村里的变化显现出来了。
59岁的巴桑过去因酗酒致贫,被列为重点包保对象。乔次仁曾连续3个月上门谈心,苦口婆心劝他改变。在村支书的耐心帮助下,巴桑思想发生了转变,下定决心扔掉酒瓶、扛起农具,开始积极面对生活,逐步摘掉了穷帽子。
现在,巴桑在村党支部“无职党员设岗定责”中担任卫生监督员,力所能及地为全村发展贡献力量。
在色果拉村党员“三包”机制的引领下,像巴桑这样思想、行动大变样的例子还有许多。群众的向心力不断增强,纷纷向党组织靠拢,色果拉村成了“户户党员村”,全村人拧成了团结发展的一股绳。
产业发展激活“造血”功能
色果拉村背山面水,有良田千亩。然而,以前群众只会守着土地靠天吃饭,既没有能人带动,也没有正经的产业项目,集体经济如一潭死水。
“不能这样下去了,有产业才能富民,必须得找项目带全村人一起发展。”乔次仁看在眼里,急在心里,想方设法对接企业,争取项目。
2013年,色果拉村争取到藏鸡养殖项目,正当全村上下欢欣鼓舞之时,一些村民却担心“养不活、卖不掉”,质疑声四起。
面对阻力,乔次仁站出来,带领5户党员成立合作社,立下“军令状”:“亏了算我的,赚了算大家的。”
发展产业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合作社也是摸着石头过河。经过不断摸索,藏鸡存活率从60%提升至95%,销路也打开了。村民们看到高原藏鸡养殖可行,都纷纷加入进来。
藏鸡产业的“破冰”让村民尝到了甜头。随后,色果拉村又先后引进绵羊养殖、林下野生白肉灵芝种植和藏红花人工种植等项目,集体经济不断发展壮大。
色果拉村的苹果园曾是连片荒坡。刚开始试种苹果时,村民们摇头:“石头地里种苹果,纯属瞎折腾。”党员达杰却不这么认为。他带领“双联户”承包224.5亩“责任田”,立下“三年见成效”的目标。从平整土地到嫁接苗木,从剪枝抽芽到疏花疏果,达杰从零开始学习,自学之后还开办“田间课堂”,带着种植户一起学。
2022年秋,苹果园迎来丰收,单果均重达300克,糖度超过16%,并通过“党员包销”模式直供林芝、拉萨主城区商超,户均年增收5000元。
如今,色果拉村5大产业年产值超400万元,带动全村80%劳动力就业,自我“造血”能力越来越强,高原特色农牧业之路越走越宽。
风沙口绿化打造“绿洲”新村
“我们这是个风沙口。以前,一到冬春季节,雅江滩上卷起的风沙能吹到灶台里,从江北都看不到江南。”谈起以前色果拉村的环境 ,村委会主任次仁直摇头。
“生态环境搞不好,发展条件就好不了,群众更不满意。”为了改善环境,色果拉村掀起一场持续十余年的“绿色革命”,将这片贫瘠之地变成了“全国生态文化村”。
早在2009年,全村30名党员就组成“治沙突击队”,在河滩地扎下帐篷,植树防沙。但当时因不懂植树方法,种植的杨树苗“水土不服”,“春天种、夏天亡,到了秋天下灶膛”,存活率不足30%。
党员仁青多杰不服输,背着干粮徒步搭车,到林芝市林草局向专家求教。经过实地指导,最终确定将本地砂生槐作为主要绿化树种。
“这种植物根系发达、耐旱抗风,还能固氮改良土壤,非常适合我们这里种植。”仁青多杰说。
就这样,每到植树季,全村群众齐上阵,凌晨5点就到河滩挖坑种树、挑水浇灌,还用秸秆编织防风网,硬是将幼苗存活率提升至80%。
十余年间,砂生槐在雅鲁藏布江畔的荒滩上连成“绿海”,周边村庄的风沙天数也从年均120天降至不到60天。
生态效益催生经济效益,昔日的“风沙口”,如今成了“生态银行”。在雅江畔的观景台上,外地游客络绎不绝,来到这里的人都会感叹村容村貌好、山水风光好。
“生态旅游每年能为村集体创造10万元收入。”次仁感慨道,“砂生槐不仅是防风墙,更是致富树。”
好生态,不仅要种得勤,还要管得好。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色果拉村将生态责任纳入党员“三包”清单;建立“积分超市”,鼓励全村群众参与垃圾清理,用环保积分兑换生活日用品……久而久之,群众的生态意识增强了,发展环境也更好了。
现如今,行走在色果拉村,山清水秀业兴旺,文明乡风扑面而来,这片“金色家园”在新时代焕发出了新的光彩。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