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雾漫过山梁,林芝市墨脱县玛迪村的田埂上已站立着一个熟悉的身影。79岁的老党员东胜弯腰捧起稻穗,指尖划过饱满的谷粒,眼角皱纹里漾开的笑意,饱含着这个门巴族村庄一整年的期盼。9月的这天,这个曾靠背夫翻雪山谋生的边境村,正以一场庄严的仪式,庆祝自己的“丰收节”。
随着国歌的奏响,五星红旗在村头缓缓升起。“这面旗看着咱们从茅草屋搬进砖瓦房!”升旗手罗布次仁攥着绳子说,“十几年前,村里只有泥泞小路,赶一次集要徒步7天翻嘎隆拉雪山;如今硬化马路通到家门口,太阳能路灯亮到深夜。每次看见国旗升起,心里都非常激动。”
“看这路,以前是‘生死路’,现在是‘致富路’!”村党支部书记顿珠次仁站在公路边念叨着。过去村里壮劳力都是背夫,背着120斤物资翻4200米雪山,一斤货只挣2块钱,还常遇雪崩。如今公路通了,党支部带领村民种了300多亩水果,开起农家乐和民宿,去年村总收入超420万元,人均年收入从8000元涨到2.9万元。“最骄傲的是,10多名大学生回村创业了!”顿珠次仁指着不远处的商店,眼里亮闪闪的。
田埂边的空地上,党员伍精措姆举着倡议书,面向村民,铿锵有力地宣读着乡村振兴的使命与决心。声音裹着秋风传向四方:“要让咱的水果卖遍全国,让年轻人都愿意回村!”话音刚落,田间的党员示范户已领着村民调试滴灌设备。电商服务站前,青年党员扎西正手把手教老人用手机直播——镜头里,一串串香蕉占满了屏幕,评论区“想买”的留言跳个不停。
丰收节的重头戏,是一场满是“农味儿”的运动会。扛粮比赛的赛道上,藏族、门巴族村民混编成队,背着粮袋奔跑时喊着号子;搓玉米粒赛场,阿妈们手指翻飞,金黄的玉米粒簌簌落在竹筐里,引得围观者阵阵喝彩。“这是咱农民自己的比赛!”刚夺了冠的东卫城抹着汗笑着说道。比赛间隙,干部们趁机摆起“政策小摊”,用方言讲医保报销、讲种粮补贴,村民们听得入了迷。
夕阳西下时,村广场的锅灶冒出了热气。党员干部系着围裙忙前忙后,村委会副主任光明掌勺翻炒门巴石锅鸡,香味飘出老远;年轻党员端着农家菜,先给老人和孩子盛上。没有固定座位,村民们自然落座,干部们挤在中间,听阿妈白玛曲珍讲过去的苦日子:“以前过年才能吃回肉,现在天天像过年!”
“这节办得好!”村民桑杰多吉握着村第一书记李英的手,激动得语无伦次。李英望着满场笑脸,眼眶也红了:“不是我做得好,是党的政策好,是大伙儿一起干出来的!”几年前,村里连个像样的活动场地都没有,如今产业旺了、钱包鼓了,农民也有了自己的节日。“这只是开始,咱们还要把玛迪村建成乡村振兴示范村!”李英的话铿锵有力。
夕阳把玛迪村染成金色,丰收节落下帷幕,但村里的故事还在继续。从背夫跋涉的崎岖山路,到车轮滚滚的康庄大道;从零星散种的薄田,到规模发展的“马路经济”;从闭塞的边境村,到民族团结的示范村——玛迪村的变迁,是西藏农业农村跨越发展的缩影,更是党的光辉照边疆的生动注脚。
晚风里,东胜老人又走到田埂上,望着满田稻浪。他知道,这丰收的不仅是粮食,更是党群同心的情谊,是乡村振兴的希望。在党的光辉照耀下,这个边境小村,正朝着更红火的日子,稳稳地走下去。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