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的山南市乃东区结莎街道二组,一家茶馆的甜茶香气早已萦绕街巷。长桌旁座无虚席,党员干部、志愿者和居民端着茶碗围坐闲谈,热气腾腾的茶汤里,藏着山南人最真切的幸福感:“如今的日子真是越过越有滋味,这一切都得感谢党和政府!”一句朴实的感慨,道出了大家共同的心声。
这样温暖的场景,每天在山南各地的甜茶馆示范点里天天上演。2021年起,山南市委宣传部牵头投入70多万元,精准把握群众爱聚集于甜茶馆的生活习惯,将这些烟火气十足的场所,升级打造为“话党恩、传政策、聚民心”的主阵地。乃东区的慕拉木茶馆、扎囊的姐妹茶馆等,原本以经营甜茶为主的地方,纷纷增添了“新时代文明实践点”的新身份,成为基层治理与文明传播的鲜活载体。
甜茶馆的“变身”,让政策宣讲告别了“挨家挨户跑”的难题,变得更接地气、更有温度。“以前宣讲政策要挨家挨户跑,现在往茶馆里一坐,群众自然围过来。”贡嘎县朗杰学乡的志愿者扎桑说。前不久,他在江塘村茶馆讲政策,刚说到农牧民增收政策时,村民次仁就打开了话匣子:“去年我家领了养殖业补贴,多养了10只羊,这都是党给的好机会!”话音刚落,满屋子的掌声混着茶香飘出老远。
各地的茶馆都有自己的“话党恩”妙招。浪卡子县请敬老院老人来讲“旧社会的苦和新社会的甜”,老人们含泪的讲述让年轻人更懂得珍惜当下;桑日县的小学生带着画笔进茶馆,“小手拉大手”把文明新风画给家长看。
错那市的“点单服务”最受群众好评。宣讲员带着需求问卷走进茶馆,精准对接群众诉求,群众想听什么就重点讲什么。洛扎县的志愿者专讲增收政策,种青稞能拿多少补贴、养牦牛有啥奖励,一条条地掰开了、揉碎了说;错那市吉松社区的驻居工作队更直接,把跨区域务工补贴的申请流程编成“顺口溜”,群众边记边问,生怕漏了政策红利。
在乃东区的洛桑茶馆里,68岁的次仁措姆阿妈已是这里的常客。“志愿者教我们说普通话,还搞有奖问答,我现在能跟内地游客简单聊天啦!”茶馆的书柜里汉藏双语各类书籍摆放得整齐,电视机里循环播着公益广告,小音响里飘出政策解读,这里早成了阿妈们的“充电站”。
除了日常宣讲,茶馆里的特色活动也精彩纷呈。每月第一个星期五是固定的“志愿服务日”,藏历新年有“红色电影进茶馆”,学雷锋日有“技能小课堂”。琼结县的茶馆墙上贴着“向党说句心里话”专栏,密密麻麻的留言里,一句“党的恩情比甜茶还浓”道出了大伙儿的心声。
如今在山南,甜茶馆里的话题越来越丰富:柏油路通到家门口、医保报销更方便、孩子上学不花钱……这些看得见的变化,顺着茶汤流进每个人心里。就像扎囊县宣讲员旦增说的:“不用讲大道理,大伙儿坐着喝杯茶,聊聊自家的好日子,党恩自然就说到了心坎里。”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