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藏网
home

【抗战丹心】80年后,这些国际友人的名字仍在戳中国人的泪点

发布时间: 2025-09-05 10:43:00 来源: 中国西藏网

  “向支援和帮助过中国人民抵抗侵略的外国政府和国际友人,表示衷心感谢!”

  9月3日,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语重情长。

  在此次纪念活动中,来自俄罗斯、美国、英国、法国、加拿大等14个国家的50位友人或遗属代表应邀出席。在这特殊的历史节点,中国向曾与中国人民并肩作战的外国友人致敬。

  这份致敬,不只是一场仪式性的缅怀,更是对一段峥嵘岁月的深情回望——当年,他们怀揣正义信念奔赴战场,用鲜血与生命与中国人民共抗法西斯侵略,这份跨国情谊历经炮火洗礼、时光沉淀,早已成为连接中外的精神纽带,更成为激励后人铭记历史、守护和平的精神坐标。

  前不久,加拿大华侨华人团体联合总会主席翁国宁在接受采访中说起,今年加拿大华人社区与当地民众,在白求恩纪念馆举行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的纪念活动。他还补充到,早期,这位加拿大医生的伟大事迹在家乡并不为人熟知,正是华人社区一次次举办座谈、讲述他跨越重洋的选择,才让这段跨越国界的道义担当被更多人铭记。

  1938年的晋察冀边区,没有无菌室,没有麻醉机,炮火在耳畔轰鸣,受伤战士生命垂危。白求恩却在枪林弹雨中搭起流动手术台,他曾激昂地说:“你们要拿我当一挺机关枪用!”这简短的话语里,藏着他愿为正义倾尽所有的决心。这些留在历史里的数字,至今读来仍令人动容:一个星期里,他诊治了521名伤员;一个月里,在晋察冀军区后方医院为147名伤员执刀;广灵公路伏击战的炮火中,他连续工作40个小时,71例手术连轴转,眼中只有伤员的安危;冀中抗日前线的4个月里,他跋涉750余公里,完成315次战地手术……他那身披硝烟、手握手术刀的身影,早已随着一代又一代人的讲述,成为永不褪色的英雄印记。

  这份跨越国界的道义担当,不是烽火岁月中的孤例。在历史的回响中,一段承载着特殊记忆的旋律缓缓传来,歌中讲述的,正是另一位国际友人守护和平的动人故事:

  ——“有一种花儿名叫辛德贝格玫瑰,从遥远的丹麦它的故乡带回,那里有名闻遐迩安徒生的童话,更有那和平使者不朽永垂……”

  歌词里的辛德贝格,是1937年南京城里的“丹麦英雄”。当时,26岁的他在南京江南水泥厂工作,为阻止日军进入难民区,他和同事京特一起,在厂区周围插满了丹麦和德国国旗。在给朋友的通信里,他写下:“我在厂里升起了一面在中国最大的丹麦国旗。我还让人在厂房屋顶上用油漆绘出一面约1350平方米的丹麦国旗,从空中就能清楚地看到。我想这一定是有史以来最大的一面丹麦国旗。”这段带着热血与智慧的文字,后来刊登在丹麦的一家报纸上,那篇题为《最大的丹麦国旗飘扬在中国南京》的报道,成了中丹两国人民在战火中构筑友谊的鲜活例证。1350平方米的国旗,在硝烟弥漫的南京城上空,为上万名中国难民撑起了一片安全的天空。

  在那个中华民族奋力抵御外侮的艰难岁月,像他们这样怀揣着对和平的信仰、跨越国界而来的友人,还有很多:是万不得已竖起纳粹旗的德国商人约翰·拉贝。他整日穿梭于日军的炮火硝烟和刺刀之下奔走救助中国难民,收容救助高达25万的中国民众;是亲临前线、救死扶伤,与抗日军民同甘共苦的印度医生柯棣华。他拖着病体在前线组建医疗队,说:“每当我看到一个个英勇善战、不怕流血牺牲的八路军战士,就觉得我的病算不了什么,我决不离开自己的工作岗位。”;是不顾生命危险亲临战场,用镜头和文字记录了日军的残暴和中国军民的抗争的美国记者霍尔多·汉森。他笔下真实的战地报道,向全世界发出了中国人民正义的声音……

  当正义的旗帜举起,总有来自世界各地的双手共同托举。而每一份跨越国界的力量,都在印证着“得道多助”的深刻真理。

  80年后的今天,《永远的南京·辛德贝格玫瑰》没有被遗忘,白求恩纪念馆的灯光依然明亮,而这段中外携手抗击法西斯的壮阔记忆,更在历史长河中时时印证:正义从不会孤立无援,和平也从不是孤军奋战,那是无数人用信念与牺牲托举起来的珍贵果实。

  当每一份跨越国界的善意汇聚成河,当每一次坚守向着正义凝聚成光,“得道多助”的磅礴力量便愈发厚重——这份力量,曾护我们走过烽火岁月,如今也将指引人类走向更和平的远方。(中国西藏网 文/张艺彤)

(责编: 于超 )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em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