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藏网
home

老兵宣讲映初心 红色基因薪火传

发布时间: 2025-09-05 15:48:00 来源: 兵团日报

  在四师六十六团举办的红色故事分享会上,老战士宣讲团成员闫欣秋为职工群众讲述兵团故事(摄于7月17日)。 兵团日报常驻记者 李惠 通讯员 武淑洋 摄

  

  四师可克达拉市融媒体中心记者在采访四师六十六团老战士宣讲团成员赵文秋(右)(摄于8月20日)。闫欣秋 摄

  日前,四师六十六团老战士宣讲团荣获“2025年新时代特别受百姓喜爱的终身学习品牌项目”。这个扎根基层三载的红色宣讲团队再次走进公众视野。

  自2022年3月17日成立以来,这个由12名平均年龄76岁的退役军人组成的宣讲团——其中年龄最大的95岁、最小的65岁,始终以“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精神血脉”为己任,活跃在团场、学校、社区等各条宣传战线上。

  他们中,有带着裹腿、毛巾、挎包“三件宝”讲述艰苦岁月的闫欣秋,有深挖“亮剑团”历史、整理近百张珍贵照片的李质龙,有亲历战火、用军功章见证忠诚的兰国元……三年来,这些老战士活跃在宣讲一线,用沾满硝烟与泥土的双手,捧出一个个鲜活的兵团故事、英雄故事,将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融入宣讲的字里行间。

  永不退休的战士

  退休,对这群老战士而言只是战场的转移。他们把毕生经历转化为精神财富,在讲台上续写着军人的使命与担当。

  初秋时节,走进91岁的抗美援朝老兵兰国元的二居室楼房里,他正在整理宣讲教案。他的“教具”很特殊:一枚和平纪念章、一本泛黄的2008年3月由中共党史出版社出版的《志愿军援朝纪实》。“1952年长津湖战役,我们在零下40摄氏度的雪地里潜伏。”兰国元的声音有些颤抖,“很多战友永远留在了那里……”尽管腿脚不便,兰国元仍坚持每年走进学校、军营,为孩子们和年轻战士讲述那段冰与火的岁月。四师可克达拉市第一小学副校长袁莉感慨道:“听兰老讲一次课,胜过上十次思政课。”

  82岁的刘世德正在六十六团老年活动室准备“团场发展 百姓幸福”专题讲座。“1965年,我们刚到团场时,住的是地窝子,喝的是带着咸味的涝坝水。”刘世德常说,现在的高楼大厦、万亩良田,都是从当年的戈壁荒滩里“长”出来的。退休23年来,他的宣讲笔记已积累了20本,成为团场发展建设的鲜活见证。

  最忙碌的要数闫欣秋。除了备课,他还要整理新拍摄的参加各类活动的照片。“这些照片,每张都标注了拍摄日期和内容。”95岁的闫欣秋逐一介绍。从1958年开始摄影至今,他拍摄了上万张反映兵团变迁的照片。如今,他只要外出,都要带着相机拍摄,“只要能动弹,我就要用镜头记录下兵团的新故事”。

  宣讲团成立三年来,这些老战士的足迹遍布伊犁河谷。他们走进学校32次,覆盖师生1.2万人次;深入军营开展宣传活动18场;到社区宣讲40余场。职工群众纷纷称赞:“老战士们用亲身经历诠释了什么是‘退役不褪色’,他们是团场最宝贵的精神财富。”

  永不褪色的精神

  老战士们的宣讲之所以打动人心,在于他们用生命淬炼出的精神力量——那是穿越时空的精神火炬,照亮了一代代兵团人的前行之路。

  在六十六团中学的思政课上,老战士李质龙正在展示自制的“亮剑团”历史图板。近3万字的文字说明、近百张珍贵照片,完整再现了这支英雄部队的光辉历程。“这是1952年剿匪时战士们用的马刀,这是1964年开荒用的坎土曼……”李质龙如数家珍。当讲到老团长刘光汉带领官兵在零下30摄氏度的严寒天气抢修渠道时,教室里鸦雀无声。八年级学生马兰在课后感言中写道:“原来‘艰苦奋斗’不是课本上的四个字,而是前辈们用血肉铸就的丰碑。”

  在四师金山街道福安社区的民族团结宣讲中,86岁的赵文秋讲述了一个鲜为人知的故事:1962年,哈萨克族牧民冒着暴风雪,为被困的兵团战士送馕。“没有各族群众的帮助,就没有兵团的今天。”赵文秋的话让在场的各族居民热泪盈眶。福安社区花城佳苑二区居民刘家英说:“老战士们的讲述,让我们懂得民族团结不是抽象的口号,而是体现在一个个具体而细微的行动中。筑牢民族团结这条生命线,需要以心换心。”

  更令人动容的是这些老战士身上的乐观精神。兰国元总爱在宣讲结束时唱起《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刘世德常讲述地窝子里发生的趣事,逗得大家开怀大笑;闫欣秋则用新老照片的对比,展现兵团日新月异的变化。“苦吗?当然苦!”他们常说,“但看着戈壁变绿洲,再苦也值!”这种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正是兵团人最宝贵的精神基因。

  三年来,老战士宣讲团的事迹被制作成《初心不改担使命 银发生辉绽芳华》专题片,在四师可克达拉市新媒体平台巡回播放;他们的故事被师市编入宣传教材,成为干部职工学习的生动教材。干部职工学习后表示:“老战士们是兵团精神的活化石,他们的言传身教是最有说服力的思想政治教育。”

  永不熄灭的火种

  老战士们的宣讲不仅是对历史的回望,更是对未来的期许。他们正用银发丹心,点燃新时代的信仰之火。

  在四师可克达拉市第一小学,11岁的五年级学生马尹恩正在练习讲述闫欣秋的“三件宝”故事。“这是闫爷爷参军时的裹腿布,它陪伴爷爷走过无数个日日夜夜……”孩子的声音稚嫩却坚定。像马尹恩这样的“红领巾讲解员”,四师可克达拉市已培养20余名。他们利用寒暑假或节假日走进社区开展宣传,成为红色基因传承的新生力量。

  宣讲团还与时俱进拓展传播渠道。在四师可克达拉市党委宣传部的支持下,他们不仅在师市各基层单位巡回宣讲,还参与制作宣传片、短视频、抖音作品等。网友们纷纷留言:“这才是我们该追的星!”“隔着屏幕都被震撼了!”

  2023年9月,老战士宣讲团事迹入选退役军人事务部“赓续荣光,红星向党”思政引领纪录片。今年5月,这支特殊的队伍荣获“新时代特别受百姓喜爱的终身学习品牌项目”国家级荣誉,成为全国唯一获此殊荣的退役军人团体。“这次获奖是对我们宣讲工作的褒奖,也是对我们的鞭策。我们会带着这份荣誉与责任,创新方式方法,讲好红色故事,传承红色精神,不断追梦前行,成为推动全民终身学习的红色文化重要力量……”四师六十六团老战士宣讲团代表黄跃云接过荣誉证书后激动地说。

  截至目前,四师可克达拉市已成立师、团、街道三级老兵宣讲团20个,宣讲团成员48人,从校园里莘莘学子眼中燃起的爱国火苗,到军营中年轻战士英姿飒爽的坚定身影;从社区里职工群众围坐聆听时的湿润眼眶,到乡村振兴战场上奋斗者愈发昂扬的斗志,他们的宣讲如春风化雨,累计覆盖受众超10万人次,成为师市家喻户晓的“红色课堂”。这份坚守,不仅让红色历史有了可触可感的温度,更让终身学习的理念在传承中焕发新的生命力,为新时代基层思想文化建设注入不懈动力。

(责编: 王东 )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em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