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藏网
home

家园重建 温暖启航

——各族建设者与地震受灾群众团结携手共建美好家园

发布时间: 2025-08-28 10:02:00 来源: 西藏日报

  今年年初,日喀则市定日县发生6.8级地震。党中央的深切关怀与全国人民的炽热心意,瞬间化作跨越千山万水的暖流,涌向珠峰脚下的雪域高原。

  面对灾害,日喀则市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齐心协力抗震救灾。抗震救灾的硝烟尚未散尽,一场规模空前的灾后恢复重建工作已在废墟上展开,共同谱写了一曲民族团结、共克时艰的壮丽赞歌。

  灾后恢复重建工作中,来自全国各地的20余个民族、5.4万余名建设者与志愿者,操着不同乡音迅速集结,组成一支浩荡的建设大军。两百多个日夜后,8月15日,2578套安全舒适的新居拔地而起,12139名受灾群众入住新家,在“世界屋脊”上彰显了中国力量、中国速度、中国精神。

  “我们始终牢记总书记的殷殷嘱托!”定日县民宗局局长普布加拉说,“坚持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贯穿到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的每一条战线、每一个环节,要让民族团结进步的根基在重建中越扎越深,为建设美丽幸福西藏凝聚起磅礴力量!”

  走进拉孜县繁忙的工地,耳畔是独特的“多民族交响乐”。藏语的悠长、“川普”的爽脆、“甘普”的浑厚奇妙地交织在一起。不同民族的工友们头挨着头,聚精会神地研究图纸,手把手地传递工具,合力攻克技术难关。“交流?眼神和手势就够了!心往一处想,哪有什么语言墙?”来自四川的钢筋工刘师傅抹了把额头的汗,爽朗的笑声里满是自豪。

  地动山摇的瞬间,哈尼族干部、定日县措果乡党委书记蒋进忠没有丝毫犹豫,带领党员突击队冲向了摇摇欲坠的最危险处。如今,灾后恢复重建的工地上,他依然步履不停、沙哑着嗓子协调解决各种难题。望着眼前渐成规模、整齐排列的新居,蒋进忠疲惫的脸上终于舒展开欣慰的笑容:“当看到群众抚摸着崭新的门框,眼含热泪却又笑得那么灿烂,那一刻,所有的辛苦都值了!”

  拉孜县彭措林乡谢雄村的钢筋加工区火花四溅。汉族老师傅陈正全那双布满岁月痕迹的黝黑大手,稳稳地抓在藏族小伙格桑次仁略显生涩的手背,耐心地引导着钢筋弯折的角度和力道。“你看,乡亲们总惦记着我们,热乎乎的甜茶、香喷喷的酥油茶,还有自家做的点心,时不时就送过来……在这里,我们不分彼此,互相搭把手,互相依靠着,可不就是实实在在、相亲相爱的一家人嘛!”陈师傅的话语朴实,却暖人心脾。

  在定日县森嘎村的工地上,上海建工项目部的汉族党员徐松涛有份特别的牵挂。他亲手种下的一棵杨树苗,成了他每日收工后的必访之地。蹲下身,小心翼翼地培培土、浇浇水。徐松涛凝视着这抹新绿,对身旁的工友说:“看,它扎下根了,长得多精神!这不正像我们各民族的兄弟姐妹吗?在党的温暖阳光下,根连着根,心贴着心,就在这雪域边疆,一起扎根、一起成长、一起共享繁荣昌盛!”

  在定日6.8级地震灾后重建民房首批入住仪式上,定日县长所乡森嘎村村民们手捧象征最高敬意的洁白哈达、醇香四溢的青稞酒、装满五谷寓意吉祥的“切玛”盒,眼中满是感激的泪水,将这份最深沉、最质朴的谢意,献给眼前这些用双手为他们重建家园、胜似骨肉至亲的恩人。

  各族群众手挽着手,共同登上了他们亲手建设的新家屋顶。抬头仰望,湛蓝如洗的晴空下,鲜艳的五星红旗猎猎招展!刹那间,发自内心的、无比开怀的笑声汇聚在一起,冲破云霄,响彻雪域——那无数个日夜用汗水、用信念、用真情浇筑的情谊,升华为新时代“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最恢宏、最动人的壮丽乐章!

(责编: 陈濛濛 )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em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