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藏网
home

“让”出一米宽 “赢”得万里路

发布时间: 2025-10-27 09:26:00 来源: 中国西藏新闻网


拉孜县查务乡那布西村干部、驻村工作队队员测量重建后的村道距离,初步确定群众围墙修建范围。


拉孜县查务乡那布西村群众搬入新居。记者 杨子彦 摄

  一场地震,山河摇动,家园倾颓。在日喀则拉孜县那布西村,灾后重建不仅是砖瓦的堆砌,更成为村庄重生的契机。

  今年5月27日上午,重建开工的号角在村子西南角吹响。

  当村干部和驻村工作队队员走进现场,看到地上白色的地基线时,皱起了眉头:“若按这个线打地基、建新房,两户之间的路只剩两米,施工机械怎么进出?以后车辆怎么过?”

  “从前骑驴徒步不觉路窄,如今农业机械化,全村超四成家庭有车,路宽已是燃眉之急。”面对问题,村党支部书记米玛占堆一针见血,“村道狭窄是多年的心病,这次重建是解决问题的最好机会,绝不能错过。”

  驻村工作队队长巴桑提出:“此项工作事关群众切身利益,我们必须尊重,只能引导,不能强迫。”

  当天下午,一场特殊的村民大会召开了。没有强硬的命令,只有诚恳的交流与沟通。

  干部们把利弊摊在桌上,把选择权交给群众——

  “地震时大家往外跑,巷子太窄挤作一团,多危险啊!”

  “现在让出一米,将来开车、运粮都方便。”

  “院墙退一步,看似少了点地方,实则为子孙后代腾出了发展空间。”

  “这件事情涉及你们的利益,我们不会勉强,请大家认真考虑。”

  ……

  “会上,涉及退让的49户群众没有提出反对意见。”巴桑说,“考虑到可能存在不好意思发言、从众心理等因素,我们决定还是要入户了解大家的真实想法。”

  会后,连续8天,从清晨到日暮,驻村工作队和村“两委”带着施工方,一户一户地谈、一家一家地量。

  群众点头同意,技术人员才重新放线。

  “让一米”的过程,就像一面镜子,照见了人心最柔软的部分——

  最先涉及退让的三户群众中,靠近国道的旦增,本不在退让之列,却主动将靠路的院墙两边各让出一米。“地不缺,让出来方便邻居。”

  有两户维修加固的群众承诺:“等日后新建院墙时一定让!”

  有两户不涉及重建,但邻里关系紧张。在村干部的耐心调解下,也同意将来重建房屋时各退一步。

  还有两户哪怕因客观条件无法退让,第一反应也是“我们愿意让!”

  让墙,为路;舍小,为大。

  古老的“六尺巷”故事,在这里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一退一让之间,是中华传统美德在新时代的传承。

  “让一米”工作为何能顺利推进?答案,是一步一个脚印走出来的信任,是用真诚一点点凝聚的共识,绝非一日之功。

  ——平日里,村党支部开门纳谏、主动接受监督,党员带头帮劳动力弱的家庭耕种收割,老人日间照料服务无微不至,潜移默化中凝聚了人心。

  ——致富路上,村集体经济稳步发展。去年,养羊合作社累计发放分红、工资和帮扶近78万元。实实在在的获得感,让“讲团结、顾大局”的道理深入人心。

  ——地震时,第一个冲出来的是党员;安置期,乡村干部接力护送临产孕妇,确保了母婴平安;重建中,驻村干部协商解决抬高地基问题,既守住安全规范又解群众燃眉之急。

  ……

  这些看似平常的工作,构筑起基层治理最牢固的信任基石。

  一点一滴,群众都看在眼里,记在心上。“国家给我们好政策,现在又帮我们盖房,听党话、跟党走,我们心甘情愿。”

  “这一米,照见了党员干部的初心,映出了人民群众的觉悟,量出了新时代农村发展的新维度。”查务乡党委副书记、乡长李鑫说,“让一米”的实践证明:只要坚持党建引领,站稳群众立场,创新工作方法,就能在基层治理中凝聚最大共识,画出最大同心圆。“下一步,我们将扎实做好房地一体宅基地确权登记颁证等工作,维护好群众的财产权益。”

  经过几个月紧张有序的建设,那布西村89户统规分建的藏式新居拔地而起。群众卓嘎感慨:“本来以为让出一米变化不大,没想到路这么宽!”她告诉记者,等忙完秋收,就搬入新家。

  “大家的配合,让村庄的‘血脉’彻底畅通。”巴桑说,经测算:重建前,全村仅30%的农户门前能通汽车。“让一米”后,这一比例跃升至97%以上。

  如今,那布西村正筹划着更远的未来。“村里的饲料加工厂已建好,明年就可开机生产。”村党支部书记米玛占堆信心满满,“我们还准备依托国道优势发展民宿,吃上‘旅游饭’。”

  阳光洒在新拓宽的村道上,照亮了重建的家园,更照亮了通往乡村振兴的康庄大道。在这条路上,那布西村正迈着坚定的步伐,走向更加美好的明天。

(责编: 李雅妮 )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em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