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藏网 > 即时新闻 > 旅游

穿越农安古道触摸古城前世今生【组图】

王帝元 发布时间:2019-06-30 19:54:00来源: 吉林日报

 

  工艺,使黄龙府内作坊林立,货栈毗连,吸引大批本地人和其他民族经商。每逢集日,居住在西部草原的乌桓人、蒙古人、鲜卑人牵着骆驼,赶着马群,坐着牛车,带着羊毛、皮张和牛马等赶到黄龙府交易;居住在东部的高句丽人则带着人参、鹿茸等药材和貂皮等贵重皮张到黄龙府出售;松花江北岸的女真人则把五谷、蜂蜜、家畜等送到黄龙府市场;黄龙府当地人则摆出精心制作的艾糕、烤肉和米酒等民族食品。当时,这里已经成为东北的经济中心和商品集散地。东北出产的药材、名马、肥牛、蜂蜜、毛皮都汇集到这里,卖给中原和东南亚、日本等地区的商人。还有的商品通过丝绸之路售往大食、波斯以及中亚各国。

  随着经济贸易的发展,黄龙府与中原和松花江南北各地交通日趋通畅,商贾往来更加活跃,成为关东地区的交通中心。

  女真人进攻中原时,曾把黄龙府作为交通运输的中转站,大批的兵马经过这里源源不断地调往中原,金兵俘虏的北宋皇帝——徽宗赵佶、钦宗赵桓,以及皇后、嫔妃和官员,也曾一度在黄龙府羁押,而后经过宾州,押往上京会宁府(今黑龙江省阿城南白城),最后囚禁在五国城。金兵在中原掠夺的财物也都经黄龙府运回上京。有些财物来不及运送,便就地埋藏在黄龙府。1868年和1966年,在黄龙府内东南隅两次共出土唐宋铜钱达两亿四千万枚。1868年曾用出土的铜钱投资在伊通河上修筑一座大桥。1985年在黄龙府城的西北隅发现的金代窖藏,埋有定窑精制的各种瓷器40件,湖田窑精制的印花石竹纹青执壶等11件。这些瓷器造型美观,质地精良,曾作为进贡的宫廷用品,这次出土的刻花龙纹瓷盘更属珍品,我国仅在上世纪40年代出土过10件,其中6件流失到国外,仅存4件分别保存在故宫博物院和上海博物馆。

  一座古塔,静静守望着这片古老而神奇的土地;塔铃悠悠,默默诉说着这座美丽小城的千年往事。

  它从青铜时代一路走来,它因南宋民族英雄岳飞的“直捣黄龙府,与诸君痛饮耳”而闻名于世,它就是辽金时期著名的军事重镇、辽国五京六府中的重要一府——黄龙府,今天的吉林省农安县。

  斗转星移,时代更迭,昔日的王城重镇如今已是现代都市,而其扑朔迷离的历史却始终深深吸引着人们不断去探寻。

  高高耸立的古塔下,究竟深藏着多少鲜为人知的故事?

  大量出土的辽金文物和古城遗址,见证着小城曾经何等的地位与繁华?

  隆冬时节,寒风漫卷。从长春出发一直向西北方向约60公里到达古城农安,我们与专家学者一道共同揭开古城的神秘面纱。

  远古迷踪,白山松水育先民

  农安到底离现今的我们有多远?在农安境内发现的第四纪哺乳动物猛玛象的化石给出答案。猛玛象,旧石器时代晚期人类狩猎的主要对象之一,距今大约在2万年至4万年之间。这一发现表明,在2万到4万年前,农安的先民就已在这里繁衍生息。

  1985年4月,吉林大学考古系师生先后在农安县左家山、元宝沟、卜尔敦进行了为期2个月的考古发掘,一批陶器、石器、骨器等远古人类生产生活遗物的出土,揭开了农安人类活动之谜。

  这次考古发掘出土的遗物中,一件长4.1公分、宽3.9公分、厚1.4公分的石灰岩质石龙极其珍贵。该龙与红山文化玉猪龙外形相似,经测定,距今已有7000年历史,比红山文化早1000年。这是我国发现的最早龙形,被专家学者誉为“天下第一龙”,现收藏于国家博物馆。

  随着考古发现,雄踞在伊通河边西岸的黄龙府古城、松花江畔的古人类遗址237处,充分说明在远古时代,农安先民就

  生活在这里,开发着广阔的农安大地。

  黄龙府的由来

  探寻的脚步继续。古城农安为何称为“黄龙府”?它与“天下第一龙”有着怎样的关系?

  史料记载,黄龙府乃夫余族建国的王城。早在旧石器时代,夫余族人就繁衍生息在松辽平原上,到新石器时代成为东北三大族系中最发达的民族。

  关于夫余国的建立有着这样的传说,公元前,在牡丹江一带有个索离国,国王与侍女生下一子,取名东明,他长大后聪慧精悍,骑马射箭本领高强,国王一妻二妾所生的儿子本领都不如他。国王恐其日后争夺王位,便想杀死东明,断绝后患。得知消息后,东明连夜逃往夫余族人聚居地。因其武艺过人,机智勇敢,在发展农牧业和抵御外敌中功勋卓著,深得夫余族人拥戴,在族人推举下,公元前12年,一个奴隶制的夫余国在松辽平原腹地建立,东明成为第一任国王。

  然而,在外族的不断侵略中,夫余人并没有在这里过上风平浪静的生活。为了寻求中原大国的保护,夫余国的后继国王于公元49年起向汉光武帝纳贡称臣,夫余成为东汉的保护国,直至公元494年,西部突厥族入侵夫余国,夫余王投降高句丽止,这座王城存在506年。

  夫余国灭亡后,国土被瓜分,南部被高句丽占领。为加强军事防御,高句丽在今天的农安境内修建了城池——夫余城,这就是农安古城的前身。公元713年,夫余城由唐王朝的“渤海国”接管,改名夫余府。

  那么,夫余府因何改称黄龙府?

  传说公元926年,辽太祖耶律阿保机率军征服渤海国,从渤海国的忽汗城回师上京临潢府,行至夫余城南的伊通河与新开河之间,见水草丰盛,凫鸟成群,野花盛开,柳荫匝地,便下令大军在此扎营。耶律阿保机刚刚走进行宫,便接到报告:皇弟迭剌在忽汗城遇刺身亡。他急火攻心晕倒,醒来后对皇后述律平说,快些叫驻扎在忽汗城的皇子耶律德光班师。术律平说:“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啊!”耶律阿保机一气之下,眼冒金星,再也说不出话来。当天晚上,年仅55岁的耶律阿保机驾崩。辽太宗耶律德光为纪念其父的功绩,在行宫原址建立一座升天殿。把其父驾崩时出现的黄龙视为开国的祥瑞,下令将夫余府更名黄龙府。

  作为辽国六府中重要的一府,黄龙府辖五州三县,即安远州、雍州、益州、威州、清州,黄龙县、迁民县、永平县。城垣周长3840米,呈正方形,四角各有高大角楼,城垣外有护城河,是辽国防御女真族的军事重镇。辽圣宗时,还在第二松花江北新建10座烽火台和3座城堡,以便防守和报警。如今,在黄龙府四周的23座古城堡遗址中,仍可以见到其占据的险峻地形和众多的堞楼痕迹。

  金代后期将黄龙府称济州、隆州、隆安府;元代曾一度将黄龙府作为开安路的治所;至明代,这里成为蒙古族的游牧地,仅在黄龙府的旧址设一驿站——龙安站。1889年,清政府在黄龙府设县治,称农安县。从清政府消亡,东北光复,到上世纪90年代,这里一直沿用农安县的名称。

  黄龙府的繁华

  黄龙府的兴旺繁荣始于辽圣宗时期。辽景宗保宁七年(975年),黄龙府守将燕颇叛辽,黄龙府治所一度迁到今四平市的一面城。圣宗开泰九年(1020年),辽兵平定燕颇叛乱,黄龙府迁回原地。

  辽圣宗主张向汉人学习农桑和冶金诸班工艺,南北交流文化,开放集市,与中原通商。先后从关内的宗州、檀州迁移汉人千余户到黄龙府。这些汉族人除带来中原的农耕技术外,还带来酿酒、制革、纺织、铸造等

  岳飞为何没能直捣黄龙府

  王福义,农安剧作家,一直对农安的历史了解颇深,对驰骋疆场的英雄人物事迹如数家珍。老作家的讲述让我们仿佛重新走进历史的烟云,仿佛看见了唐朝大将薛仁贵突破黄龙府后(当时称夫余城),高句丽大军望风披靡;看见了契丹人的首领耶律阿保机打开渤海国西南门户;看见了女真族的首领完颜阿骨打攻陷黄龙府,辽天祚帝向夹山逃窜的身影……

  黄龙府地处东北平原的十字路口,扼控东西南北水陆交通的咽喉,北面有第二松花江、南面两侧有东、西辽河作为天然屏障,是一个进可战、退可守的兵家必争之地。如果金兵退守黄龙府,利用那里得天独厚的条件休养生息,还可能东山再起,进犯中原;如果宋军占领黄龙府,便可以纵横捭阖,收复中原失地,把金兵赶回老家去,永久地消除金兵南侵的隐患。进而救回徽、钦二帝,恢复宋朝江山社稷。因此,岳飞决心乘胜直捣黄龙府,“直捣黄龙府,与诸君痛饮耳!”然而,就在岳飞和将士们厉兵秣马,准备向北方推进的时候,在奸臣秦桧的蛊惑下,宋高宗赵构连下十二道金牌,将岳飞调回京师,留下千古遗恨。

  “如果宋朝早日识破秦桧这个卖国奸臣;如果高宗赵构不是患得患失,怕迎回徽、钦二帝失掉自己的皇帝宝座;如果岳飞、韩世忠等将领本着‘将在外,君令有所不受’的古训,金人就不会占领中原的半壁河山;如果秦桧不以‘莫须有’的罪名害死岳飞,宋朝就不会灭于蒙古人之手……”

  但是,历史不会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在风波亭内,岳飞在秦桧授意炮制的供状上,忿书“天日昭昭,天日昭昭”八个大字,愤饮毒酒而死。

  辽塔下到底有没有黄龙寺

  千年穿尘而过,辽塔成为黄龙府留给世人最精致的艺术品。随塔破土而出的不仅有弥足珍贵的舍利,还有那一段段尘封已久的历史。

  辽塔又称黄龙塔、龙湾塔等。按学术界通行说法,建于辽圣宗耶律隆绪太平三年至十年间(1023—1030年),距今已有近千年,它是辽代黄龙府留存至今的唯一古建筑。

  《农安文物县志》记载:古塔为八角,有13层,塔高44米,属于密檐实心塔,以青砖砌成。塔身有西门、平栏门,角梁、斗塔、花拱组成。各层角檐上有狮、龙、马等兽类塑像,塔角还悬有铜铃、风吹铃响,金铁齐鸣,分外诱人。塔刹高8米,呈葫芦形。宝顶更为精美,由紫铜铸成,外饰鎏金。

  关于为何要修建辽塔,在民间有诸多版本,其中被当地百姓津津乐道的则是“镇龙说”。

  相传,辽圣宗年间,一个云游和尚来到辽国,对辽主耶律隆绪说:“主上是真龙天子,德昭天下,但现在诸邦并起,不可

  不防。昨夜我观天象,辽国将有土龙出世,其位置在黄龙府东北处。”耶律隆绪听后大惊失色,慌忙问计。和尚合掌道:“想避其灾难不难,可在那里修建一座塔,镇住龙脉,天下方能太平。”于是辽主就下旨,在黄龙府东北处修塔一座,但修到一半时,和尚又称土龙已游移到黄龙府,镇龙脉之塔需建在黄龙府城内,辽主遂下令废弃已经建了一半的塔,重新在黄龙府内修建另一座塔,即现在的农安辽塔。

  传说终究是传说,历史上辽塔为何而建呢?是否有“塔下原有黄龙寺,方圆十多里,香火旺盛,后毁于战火”之实呢?

  因为辽、金是少数民族政权,文化不发达,史实资料存之无几,辽金正史为元修,既简单又讹误脱漏很多。特别是当时中国北方战乱频繁,兵燹不断,对文史典籍的劫难常是毁灭性的。所以,辽、金史籍中不见有关记述。辽塔下是否有黄龙寺也成为了一个历史谜团,众说纷纭。

  在学者王福义和田成名所著的《农安辽塔下黄龙寺存毁考》中,则从建筑学等角度,对辽塔下黄龙寺做出了推断。

  我国寺庙佛塔建筑,按构造形制式样大致分为实心塔和楼阁塔两种,实心塔又分为“阿育王塔”、密檐塔、喇嘛塔、金刚宝座塔四种式样。塔的平面形式有四方形、六角形、八角形、十二角形、圆形等,层数从一层至十五层,基本上单数。塔的建筑形制如风格、规模等。一般与民族、时代,以及寺庙所崇佛学流派,寺庙自身规模等有关。

  《农安辽塔下黄龙寺存毁考》论述:农安辽塔从形制上看,是密檐式实心塔,具有辽代佛寺塔建筑的民族风格,从塔的规模看,它所依建寺庙一定具有相当规模或较长历史。特别是“塔身十层中部砖室中出土的铜铸释迦和观音佛象、单线阴刻佛像银牌饰,以及木制圆形骨灰盒、盛骨灰和舍利的布包(即骨灰包、舍利包)、瓷香盒、瓷香炉、银圆盒等”,准确地传达出农安辽塔是佛寺塔的信息。尤其是骨灰盒、包、舍利等,充分说明此塔附近必有寺庙,且庙中曾有大德高僧圆寂炼化,才置骨灰、舍利于塔中。这样推断,是因为一般地讲,塔院与寺庙并存,一般本寺僧不可能置舍利、骨灰于他寺之塔,而且一寺之僧能舍利、骨灰置塔供奉者,一定是本寺中的大德宗师。

  实际上,今天的辽塔经过先后两次修缮。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加强了对文物的保护,1953年国家拨款加以维修,1982年又进行了一次全面修缮。修缮过程中,考古工作者在塔身十层中部发现一砖室,室内完好地保存着释迦牟尼像、观音菩萨像及银牌、香炉、银盒、布包等珍贵的极有研究价值的佛教历史遗物。

  就像一位饱经沧桑的老人,跨越千年风雨的古塔默默地伫立在农安城的一角深情讲述着:从夫余国的王城,到渤海国的夫余府,再到大辽的黄龙府……农安古城,虽历经无数的战乱沧桑,但它积淀下来的厚重历史与文化却成为永不磨灭的记忆。(记者柳青)

  农安辽塔(外一首)

  陈耀辉

  大野吹云北国风,黄榆黑土对苍穹。

  浮屠百尺临平莽,佛法千秋镇土龙。

  金顶落霞光灿烂,铜铃摇梦响叮咚。

  当年谁立西门外,望月阑珊灯火中。

  西江月

  夏夜雨后黄龙府怀古

  暮雨初晴大野,清风拂过溪桥。

  繁星幽梦醒蓬蒿,古塔巍巍如祷。

  巷陌黄泥味道,人家几树樱桃。

  风摇铁马念前朝,狼主当时年少。

  专家简介:王福义,吉林省著名戏剧作家,多年来致力研究农安历史。先后撰写《魂系黄龙府》《大漠钟声》《莺歌夫人》《铁血女真》等辽金系列历史剧。先后荣获中国少数民族戏曲学会“金孔雀”奖,第二届全国少数民族戏剧汇演金奖以及全国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等。

(责编: 胡瑛)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