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走过青海》 识万里高原

    对于远在近两千公里之遥的青海,虽然早已心而往之,却无机缘前去。近日,偶得姜峰所著《走过青海》一书,真是开卷有益,不禁深陷其中,恍然间如身临其境,神游了那片神秘的土地。

    2023-03-21 09:59
  • 对高原文明和自然万物的一次深情注视——姜峰《走过青海》印象

    翻越青海的群山,站在白雪皑皑的峰顶,或者穿越草原,来到梦境般的城市和乡村,每次,人们必然会看见壮观的冬野,盛大的春日,绚烂的成熟,深沉的果实。

    2023-03-21 09:57
  • 溜出来的大视野,唠出来的大格局——姜峰《走过青海》读后

    读姜峰的《走过青海》,第一感觉是大气,有大江大河的气势磅礴,有荒漠戈壁的开阔悠远,有直通亘古的历史传说,更有立足发展、放眼未来的国家视野。

    2023-03-21 09:50
  • 杨志军《雪山大地》:展现青藏高原波澜壮阔的历史变迁

    杨志军《雪山大地》:展现青藏高原波澜壮阔的历史变迁

    由作家出版社主办的“新时代山乡巨变创作计划”杨志军长篇小说《雪山大地》研讨会日前在北京举行。

    2023-03-21 09:40
  • 《汉藏英科技大词典》由民族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

    本词典将成为广大翻译、新闻、出版工作者,大专院校师生,科研工作者和各技术行业专业人员的必备工具书之一,对推动西藏和涉藏工作重点省科技事业的发展、科学技术的利用、学科和行业之间的沟通等产生积极影响。

    2023-03-19 15:30
  • 考古学家“跨界”出散文集

    近日,曾担任二里头遗址考古队队长20年的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考古学家许宏携带他的散文随笔集《许宏的考古“方”》,亮相第35届北京图书订货会。

    2023-03-17 16:18
  • 巴蜀书社推出“考古学经典丛书”

    “博物馆热”“考古热”不但在大众中兴起,在出版领域也有强劲表现。近些年,关于考古的图书相继出炉,深受欢迎。日前,一场“考古中国大家谈”的分享会吸引了很多读者到场,认真聆听。

    2023-03-17 16:13
  • 胡亮随笔《新诗考古学》出版

    书中收录的十篇以新诗为主题的文化随笔,都在谈论新诗,却颇有吊古之意与稽古之心,几乎都牵扯到古代文学、古代哲学或古代文化。

    2023-03-17 16:10
  • 成都,用诗歌与世界紧密相连

    李白吟诵“九天开出一成都,万户千门入画图”,杜甫喜赞“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成都,一座被诗词浸润的城市,古往今来,成就了气自华的风度。

    2023-03-17 10:29
  • 重修《汉语大字典》:用汉字讲好中国故事

    《汉语大字典》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汉字形、音、义收录最完备、规模最大的一部汉语字典,在我国乃至世界文化发展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2023-03-17 09:52
  • 挥笔东安湖 华章开新篇

    全书10万字,配彩图100余幅,文辞优美,立意严谨,寓教于乐,个性鲜明,匠心独运,有很强的文学性和可读性,从文字和图像的角度解读东安湖,有较高的价值。

    2023-03-17 09:50
  • 冲出栖息地的象群

    这样的思考和感慨何其多,让人觉得叶浅韵是一个用脑袋丈量大地的人。正是这种沉思的力量,击穿了语言和事件的坚硬外壳,通向更为高远的玉宇琼楼。

    2023-03-17 09:49
  • 高山 以及一个攀登者的身影

    散文有着悠久的传统,却也有着一个门槛低的误读,好像散文谁都能写,一写就会成功。散文究竟应该有一个什么样的面目和品性,即便像钱声广先生这样有着丰富人生经验和写作经验的方家,也不一定能够参透其堂奥。

    2023-03-17 09:48
  • 巴山渠水情意长

    作为上世纪80年代后期的一代离乡者,李柯漂在成为“蓉漂一族”之前,已有漫长的南方漂泊经历。岂止是李柯漂,我想大多数沉默的写作者,一生历经的文学苦旅,也不过如此体验。

    2023-03-17 09: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