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7日至23日,2023年全国科普日活动在各地集中开展。19日,在青海省自然资源博物馆,来自西宁市大通县的青少年开展科普研学,探秘“地球密码”。
9月17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紫金山天文台大视场巡天望远镜(即墨子巡天望远镜)正式启用,成功发布仙女座星系图片,标志着经过一个月左右的设备运行测试,望远镜设备基本达到设计标准,已经可以开展天文观测研究。
第二次青藏科考成果助推青海社会经济发展对接会——水资源保护与利用专场活动在青海省西宁市召开。
不久前,2023全球数字经济大会拉萨高峰论坛“数字之夜”城市脉搏点亮仪式在拉萨中华文化公园举行。利用数字技术,位于雪域高原上的拉萨与北京、新加坡同步点亮城市脉搏。
近日,以“科技助力全民健身,体育共话健康生活”为主题的2023年体育科普全区行示范活动启动仪式在自治区体育科学研究所举行。
当日,以西藏生物多样性保护科普暨生态护林员探访传播为主题的林草科普援藏活动在西藏拉萨举行。
我国科研人员在西藏自治区林芝市墨脱县调查植物多样性时,在高海拔石壁上发现报春花科报春花属的一个未知种,通过野外种群观察和标本的形态性状学研究,科研团队将其命名为墨脱报春。
4日,由科技部主办,以“热爱科学 崇尚科学”为主题的2023年“科普援藏”活动在拉萨启动。活动现场进行了科技大篷车、流动科普馆、科普资料发放、科技成果展演服务、科技咨询、科普书籍捐赠等科普宣传活动。
9月1日,青藏高原生态保护法正式施行,这是我国针对青藏高原生态保护出台的专门区域性法律。
青海省气象科学研究所业务人员日前赴格尔木联合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研究团队开展“柴达木盆地荒漠-草地-湿地系统地气相互作用立体协同观测试验”。
由三峡集团投资建造的世界超高海拔地区(3500米以上)装机容量最大、调节库容最大的抽水蓄能电站——青海格尔木南山口抽水蓄能电站正式开工建设。
8月12日中午,两架装载松茸的无人机从工布江达县错高村附近的山林中飞出,数分钟后降落到山下顺丰揽收点,村民取下松茸直接交给现场的顺丰小哥打包,再通过顺丰冷链车运到机场发往全国各地。
作为我国重要的淡水资源补给地和生态安全屏障,三江源平均每年向下游输送600多亿立方米的源头活水,其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生物多样性具有全国乃至全球意义的保护价值。
长江源冰冻圈水文与生态环境综合科学考察19日在青海省启动,科考将聚焦长江源地区冰川、冻土、水文等领域的生态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