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藏网 > 资料云 > 资讯书评

普通援藏者雪莲花般的精神旨归——评杜文娟《红雪莲》

韩红艳 发布时间:2017-07-21 17:15:00来源: 三秦都市报

西藏是汉藏作家共同描写的对象,为读者创作出笼罩着神秘浪漫色彩的西藏。雪山巍峨高大,高原广袤无垠,庙宇中一袭红衣的喇嘛在诵经,朝圣者虔诚的背影匍匐在地,女子红里透黑的脸庞在阳光中微笑,仓央嘉措曼妙的情诗在游人的耳边响起。这种想象呈现出原始性的洪荒、诗意化的审美、宗教般的仪式感,让人凝神关注。然而,杜文娟的长篇小说《红雪莲》以援藏者的身份审视西藏,颠覆了我的想象,原来在西藏浪漫一面之外,其伤痛与灾难无法想象,而人却执着面对。

作者多年来行走西藏,西藏那些感动她的人和事是写作的灵感。作家以祛魅西藏的方式,用日常生活的书写展现人与现实触碰的真实命运,展示了自己西藏书写的独特价值。这部作品最感人的地方在于,小说是对一群普通援藏人命运的刻画。他们既有人性的光辉处,也有人性的弱点。作家不是在描写自带光环的英雄人物,甚至是在消解传统意义上的“英雄人物”,为英雄人物“祛魅”。在两代援藏人曲折的命运和精神追求的故事中,也是一部关于“逃离”与“救赎”的故事。第一代建设者如教师柳渡江(楼卫东)、医生老白、秦姨等人,他们身处强烈的时代洪流中,个体命运被夹裹着踏上了西藏。革命干部子弟柳渡江响应“到农村去,到边疆去”的号召,而且与自己“有问题的家庭”决裂,在欢送的掌声中来到藏北的边远县城任教。残酷的生存现实浇灭了他的雄心壮志。这里种不活一棵树,没有女人陪伴左右,自己很难被藏民理解,他在孤独与绝望中,选择了逃离。他带着在逃离途中收养的藏族孩子柳巴松,落脚于偏远的秦巴山区,最后抑郁而死。在他的身上,作家审视了西藏民族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之间的复杂关系,以及现代化进程的艰难。只是,他不知道自己援藏的几年也做了贡献,教授汉语,传播音乐。

柳巴松长大后当了援藏医生,是为了给父亲赎罪。他喜欢的女孩南宫羽大学毕业被分配到一个小发电厂,爱上了当地教师李青林。她和李青林先后去南方大都市淘金。情感与理想破灭后的南宫羽,借支教之名到西藏散心。她支教西藏不是“自觉自愿”的行为,而是对都市生活的逃避。她来到了柳渡江支教的藏北县城,途中避免了水淹电站厂房的事故,而且为小城的民众修好电力设备,带来了光亮,被当地人称为“度母”。她在西藏找到心灵安顿的场域,是作为对都市生活的反叛与自我救赎的象征而存在。这群默默奉献的人,改善了西藏的医疗条件,建设电厂,发展交通,多年来为提升藏区人民的生活水平做出了不懈努力。援藏者也在此寻找到了自身的价值与生命的自尊。

小说在对人物曲折命运的书写中,也展示了人与自然之间相互较量、相互映衬的审美意象,是民族生命意识的体现。自然有多粗粝,那里的生命就有多美好。小说为读者呈现了最极致的美丽和最残酷的环境,这是一种随时让生命消失的考验,考验了人性的坚强与脆弱,也净化了人性。第一代援藏人柳渡江在自己快要被冻死的时候,无法坚持只能逃离。而读者在对其悲剧命运的解读中,可以理解他的临阵脱逃。柳巴松和南宫羽也选择了去西藏。藏区自然风光美丽,生存境况及其恶劣。初进西藏的南宫羽被自然的“仙境”吸引,却不曾料到要遭遇九死一生的“险境”。南宫羽与柳巴松去支教小学的路上,被泥石流差点夺取了生命,南宫羽救助了柳巴松。当南宫羽在冰天雪地采撷到红雪莲后,被困在冰湖之中濒临死亡。当年柳渡江逃离的地方,南宫羽、柳巴松和李青林又一次抵达,是自我精神救赎之旅,是个体的朝圣之旅,也是群体面对苦难时生命意识的呈现。

援藏者的美德像高原上的红雪莲,越是艰难困苦,越是绽放出美丽的花朵,寓意着坚韧、纯洁与希望。南宫羽邂逅百年难求的红雪莲正在绽放,是自然对人性美与善的祝福,是人性绚烂光辉的诗意写照。生命意识还体现在,不管藏区环境多么艰难,人却在不停地繁衍生息。即使生育对于女人来说九死一生,生命依然顽强地降临。在小说的结尾,藏族女人生了一对龙凤胎,孕育生命痛苦之后的惊喜与欢愉,无不让人感叹生命的坚韧。

这不仅是一部援藏史,也是一部世俗生活中爱与和解的小说。关于小说中的情感书写,作家的笔触温和纯净,两性间的爱情描写是节制的,是那种爱在心口却无法诉说,是那种为别人着想的善良质朴,如雪莲般纯洁。柳巴松和妻子相亲相爱,然而在藏区却偶遇自己的初恋南宫羽,那份感情升腾在彼此心间,却被各自压抑着,成为纯真友情的守护。虽然南宫羽在繁华都市中陷入男欢女爱的情欲之中,但是她对爱依然执着。南宫羽和李青林之间的爱,几经坎坷却依然没有结果,到最后明明知道是一场镜花水月,却彼此牵挂,为对方的幸福与安危考虑,这种超越了爱情的友情,远比爱情更长久。医生老白和秦姨在经历了各自婚姻的不幸之后,虽然不是夫妻却在藏区相濡以沫,一同救死扶伤,不是爱人却胜似爱人。

援藏的人来来去去,有人选择留下,有人选择离开。小说在对个体命运的书写中,呈现了西藏六十多年的发展,见证了汉藏文化的交流,值得读者用心品味。

(责编: admin)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