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藏网 > 文化 > 资讯

【风雪征程忆当年】十八军进藏 甘孜发明饱腹法 学吃糌粑高原化

周晶 发布时间:2019-04-28 09:18:00来源: 中国西藏网

  【编者按】新中国成立之初,为了祖国的统一,人民的解放,中国人民解放军西南军区和西北军区派出部队,执行中央决策,从四川、青海、新疆、云南四个方向向西藏挺进。进军西藏、经营西藏的任务主要交由十八军。进军西藏的先驱们用他们的青春、热血甚至生命书写的故事虽早已远去,但其内涵却依旧激荡人心。那个特殊年代里,那段走进西藏、建设高原的故事今天正由亲身经历者、参与者和记录者娓娓道来,虽历久却弥新。


图为原十八军司令部侦察科参谋王贵讲述十八军进军西藏故事。摄影:陈卫国

  “我们到达四川甘孜后,度过了令人终生难忘的一个半月的艰苦生活。”回想起多年前在甘孜的经历,曾是十八军司令部侦察科参谋的王贵依然历历在目。

  甘孜“度粮荒”修机场

  王贵所在部队到达甘孜时,一路上靠人背、马驮携带来的粮食已经所剩无几。“但是我们一直谨遵毛主席‘进军西藏,不吃地方’的指示。”谈及其中原因,王贵说,因为康藏地广人稀,生产落后,没有多少粮食可售。如果我们大部队在当地大量购粮,势必引起粮价飞涨,直接影响藏族百姓生活。所以,进藏部队的吃粮,主要从内地运去。特别是部队乍到甘孜,更不能在当地立即购粮。这样,在后方粮食一时没有运来的情况下,3000多人就面临着断粮威胁。


图为20世纪50年代的甘孜城。翻拍:周晶

  为此,进驻甘孜后约一周,先遣部队召开全体干部、战士大会,吴忠师长、天宝委员都讲了话,号召大家要以顽强的战斗精神“度粮荒”,战胜困难。首长们还动员部队立即投入修建机场的劳动,为尽快从内地向甘孜前线空运粮食创造条件。

  至此,全体战士过上了节衣缩食的日子。开始从每人每天吃六两多一点,减至半斤,最后减至不到四两。当时每天只吃两顿饭。王贵感慨道,“都是七尺汉子啊,一餐的食量要分成两餐吃,还要投入繁重的修机场劳动,不得已只能挖野菜充饥。”好在时值春末,田野里各种野菜长出不少。一时,茴茴菜、藿麻头、野油菜、野韭菜等,成了他们的碗中餐。王贵说:“最饥饿的时候,154团有的连队还有抓地鼠充饥的。但后来藏地僧人们说,这些小东西是‘神物’,为了尊重藏族同胞的宗教信仰,部队下令禁止捕捉。”


图为热火朝天的甘孜机场扩建工地。翻拍:周晶

  正在大家都为吃不饱而发愁时,十八军侦察科炊事班的战士,想了个保证重点、避免平均的办法,让大家在修机场中能基本上顶住饥饿。具体办法就是每天的两顿饭,早上这顿锅里多放些粮食,少放些野菜,煮稠一点;下午收工后的这顿,在锅里少放点粮食,多放些野菜,煮稀一点。王贵骄傲地说:“这种吃法,当时还被吴忠师长当成经验,介绍到各单位。师长说,侦察科的办法好,早上吃饱点,完成修机场的任务;下午吃少点,完成睡觉任务就行了。”就在这种半饥饿的状态下,战士们仍然干劲十足地投入抢修机场跑道的劳动中。在先遣部队统一指挥下,各单位具体分段施工。该挖处挖,该填处填,平整这条两三千米长的跑道。

  在修整跑道的过程中,侦察科也不例外,接受了一段施工任务。缺工具,他们就自己动手制作。同志们砍来柳条,编成抬土筐;削木根安装镐把、锹把;锯断木料,制作推土车。“别看这些工具虽然制作粗糙、难看,但都能凑合着使用。工地上每个人争先恐后地挖土、担土、抬土、推土,顾不上手脚打泡,肩背红肿,都在劳动竞赛中你追我赶地大干。”王贵如是说。

  一时间,甘孜东南的旷野上,出现了一个个热火朝天的劳动场面。虽然饿着肚子,但同志们都以高昂的斗志团结奋战,进行着艰苦的斗争。“看着一个个晒得面颊黝黑、瘦得眼窝深陷而又乐呵呵的脸庞,真感到这群铁打硬汉的可爱。”


图为终于看到飞机了。翻拍:周晶


图为进藏部队战士收集空投物资。翻拍:周晶

  5月7日,空军人员驾驶飞机穿越天险,冲破空中禁区,飞到甘孜上空实施空投。“我们眼见一颗颗小黑点从飞机上掉下,越落越大,然后降落伞打开,坠着的一包包物资掉在田野里,砸得灰土扬起。”王贵说,那时大家真高兴啊,像离弦的箭一样冲向前去,拣回一包包饼干、大米、银元等。到5月中旬,“粮荒”有所缓解,大家的肚子慢慢可以填饱了。

  在进入甘孜初期,十八军身体力行地践行着自己的诺言,在粮食极端困难的条件下,他们没有向地方购买一粒粮,宁愿挨饿,也不去增加当地百姓负担,还进行着重体力劳动,这样的行为感动了甘孜群众。

  学习吃糌粑生活高原化

  随着进藏工作的逐步开展,为了缓解缺粮困难,十八军通过甘孜地区的藏族上层人士,就地购买了一批粮食和酥油。这样,大家的粮食结构逐步发生了变化,除以往的米、面、代食粉外,又增加了糌粑。王贵说:“当时,大家心里都清楚,由于运输限制,以后越往西走,食用糌粑的比例就会越大。”学会吃酥油糌粑,就成了部队生活中的一件大事。不会吃酥油糌粑,就不能保障部队人员的健康和足够的体力,也就谈不上完成进军西藏的任务。据此,先遣部队党委提出了生活高原化的口号,要求党员、团员带头,全体指战员人人学会吃酥油糌粑,过好这一关。


图为战士们在地上挖个坑,垫上帐篷布,做成“土盆子”,洗脸洗脚用。翻拍:周晶

  “开始,有些同志怕酥油味,嗅了就恶心。”原来是因为之前在炉霍初次接触酥油糌粑时,由于不知道吃法,把糌粑调成了稀糊糊,再加上不新鲜的酥油,大家基本上都是捂着鼻子硬吃下去的。有些人吃完就想吐。后来,经过深入了解,特别是向新吸收的藏族同志询问,才知道在炉霍初次吃糌粑的教训,一是酥油不新鲜,二是弄成稀糊糊的吃法不对。藏族同胞吃酥油糌粑是用开水煮砖茶,放上盐巴,再将糌粑酥油放在碗里,将有咸味的茶水倒入碗中,用手调匀,然后一把一把地抓着吃。“用新鲜酥油抓出来的糌粑挺好吃。”同时,他们还经常喝酥油茶,用新鲜酥油打出的酥油茶,很香很好喝。“边吃糌粑,边喝酥油茶,不但别有一番滋味,而且酥油的营养丰富,吃了能显著增强体力。”

  在甘孜生活的战士们很快就学会了吃酥油糌粑,王贵说:“但我们没有打酥油茶的条件。”炊事班不能为大家打制酥油茶。办法总比困难多。每每开饭吃糌粑时,都会由炊事员在大行军锅内煮茶放盐,然后,战士们每三四人用一个洗脸盆,装上适量糌粑面,炊事员再将烧化的酥油按每人一小勺舀放在洗脸盆里,大家将大锅里烧好的盐茶水用大勺舀到脸盆中,然后用双手像和面似的在盆中将酥油、盐茶水、糌粑面搓搅均匀,几个人围着脸盆,蹲在地上,用手抓成团吃。盆里吃不完的糌粑,还可以放在个人的茶缸里带上,下一顿再吃。王贵回味到,“碰上新鲜酥油,这种糌粑又香又好吃,既能填饱肚子,还能增加耐寒能力,有助于消除高原反应。”不久,十八军侦察科绝大多数同志就都很喜欢吃酥油糌粑了,王贵右手握拳,胳膊像上一挥,激动地说:“我们又一次挑战了自己,达到了生活高原化的要求。”


图为1951年4月,修建简易机场时,战士们在搭建住宿帐篷和简易房。翻拍:周晶

  十八军进藏,促成了西藏的和平解放。而他们中的很多人,后来都成为建设新西藏的中坚力量。王贵更是把自己的宝贵年华奉献给了西藏。对于西藏所取得的翻天覆地的变化,除了西藏地方的长者,便是这些创造历史又见证历史发展的老一辈革命家和建设者。王贵忍不住慨叹:“作为我们老一辈,有义务把我们所经历的一切告诉你们。希望新一代的年轻人,懂得饮水思源,要学习历史、记住历史,珍惜如今这来之不易的美好生活。”(中国西藏网 记者/周晶 部分内容参考自王贵作品《藏学论文及忆文》、张小康著《雪域长歌——西藏1949—1960》)

(责编: 常邦丽)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