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藏网 > 文化 > 资讯

羌塘草原上的“光影人生”

王晓莉 许金龙 发布时间:2019-06-11 10:12:00来源: 西藏日报

  从日头偏西等到夜幕降临,原本喧闹的露天影院里,随着电影放映机打出的光束,瞬间鸦雀无声——这是在2007年戛纳电影节上,导演张艺谋拍摄的短片《看电影》中的片段之一,没有对白,短短3分钟,影片用构图和故事情节描述出中国人看露天电影时那份期待与激动的心情。相比荧幕上的精彩,幕后的辛劳却属于那些默默工作的电影放映员。

  一台数字放映机、三张不同尺寸的幕布、一个U盘,加上两台音箱和一些电源线、一台发电机是农村电影放映员的基础配置,更是扎西加措30年光影人生中最忠实的伙伴。

  扎西加措,那曲市色尼区电影管理站站长,1985年接触电影放映工作以来,他怀着对电影工作的热爱,很快成为了农牧区电影放映的行家里手。

  上世纪90年代,农村精神文化生活基本处于空白状态,电影是农牧民难得的精神食粮。在牧区群众的心中,电影代表了神秘、热闹和新奇。而为了满足农牧民群众精神文化的需求,扎西加措总是奔波在平均海拔4800米以上的乡(镇)、村(居),不辞辛苦、兢兢业业、无私奉献。

  农牧区电影放映基本都是在室外搭幕,藏北牧区地广人稀,时常要走上几个小时、几十公里才能遇到一户人家,尤其在每年10月至来年的4月份长达半年的寒冬中,扎西加措总是在风雪中奔波着。

  刚进放映队的那些年,因为牧区交通条件的滞后,扎西加措常常独自一人背着沉重的机器,一趟又一趟往返于家中和放映点。在每一个放映点上,他不厌其烦地从车上搬出设备、架好设备、搭建幕布以及调试和放映,放映完电影后,再把设备一个个收拾整理好,放回车上,一遍又一遍。

  30多年来,他见证了从最初的8.75毫米放映机、35毫米胶片放映机到现在数字电影放映机的兴盛、衰落和发展。

  30年的“光影人生”,扎西加措也对色尼区不同乡(镇)、村(居)农牧民群众的观影需求了如指掌:“县城附近的喜欢看时尚大片、偏远村(居)的喜欢看藏语的故事片。”

  “现在随着电视和互联网的普及,来看露天电影的人渐渐地少了,自己还临近退休,但是我对电影的热爱、对放映员岗位的热爱从不会改变,甚至我退休了放映队需要我的话,我就在放映点上,我永远是放映人。”扎西加措时常跟同事们这样说。

  在平凡的岗位坚守30年,做一件平凡的事,就已然不再平凡。电影放映工作虽是平凡得再也平凡不过的岗位,但是这样一个岗位时时用光影传播着党和国家的声音,时时丰富着牧区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时时完成着宣传文化思想工作。

  这“光影30年”里,扎西加措为色尼区100多个行政村、40多家机关单位、10余所学校、10余座寺庙共巡回放映5000余场电影。尤其在重大节日、重大活动期间,在机关、学校、牧区、寺庙等巡回放映爱国主义主题电影上千遍,以“光影故事”讲述党和国家的辉煌历史,以“光影纪录”宣传党和国家的大好政策。

  电影放映员,一个即将被人遗忘的职业,但是以扎西加措为代表的“放映人”, 依旧在放映的路上默默前行着。

(责编: 常邦丽)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