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藏网 > 文化 > 资讯

我的“老班长”生涯

发布时间:2021-02-23 11:06:00来源: 西藏日报


图为叶鹏(右四)与《洗衣歌》其他演员们的合影。

  《洗衣歌》1964年参加全军第三届文艺汇演并荣获多项大奖,编舞李俊琛、作曲罗念一、作词朱流和董荣及部分演员,基本上都是建国初期进藏的“老西藏”。他们饱含革命政治热情,怀着对党、对解放军、对藏族人民无限热爱的深情,创作了这部传世之作。60年来,从金碧辉煌的殿堂、演出大厅,到工厂农村部队;从高山哨所到边陲小镇;从老人到孩子,《洗衣歌》的舞蹈和歌声经久不衰。《洗衣歌》唯一的男主角“班长”一角,第一任演员叫彭德相,第二任叫陆符元,自1971年起,演好第三任“班长”的重担就交给了我。

  我从小学四年级开始,在北京市少年宫友谊合唱团唱歌,那段经历奠定了我的乐感和节奏感。1965年西藏军区文工团的老师到我所就读的学校招学员,面试那天,我唱了一首《学习雷锋好榜样》,由此13岁的我便开始了大半生的军旅生涯。

  1971年,在新组建的西藏军区政治部宣传队,鉴于我能唱会跳,说一口普通话,在复排舞蹈《洗衣歌》时,导演选我担任“班长”这一角色,从此便一发不可收,扛着脸盆儿跳了大半辈子。由于我没看过第一代“班长”彭德相的表演,所以在复排“班长”的动作时,是几位老同志帮着回忆排练出来的。从技术层面看,“班长”一角虽技巧性不高,但需要有十足的激情。也正是那段日子,我在训练班打下了较好的基础,才有了日后为兵服务的本事。

  西藏特殊的环境和地理位置,对一专多能的文艺骨干有特别的需求,上世纪70至80年代,我们下边防演出基本上把舞台设在广场或篮球场。所谓舞台,就是拿一块幕布两头儿用绳子固定或挡在汽车的侧面,幕布后面就是演员换服装的地方,女演员换装或跑到附近房间,或干脆在汽车上。忘不了那次在天寒地冻的帕里露天慰问演出,一声令下,全体官兵齐刷刷地脱掉皮大衣送到舞台后面堆成小山;忘不了八月巴巴扎东的大雪,指战员们趴在雪地里,用设伏的方式欢送我们,握着他们冰冷的手,文工团队员们个个热泪盈眶,就连不苟言笑的司机师傅都感动得流下泪水;忘不了在察隅骑马时,帽徽被颠掉了,是藏族老乡捡到后送到边防站;忘不了助民秋收时,藏族老乡打的酥油茶和甜茶;更忘不了藏族战友婚礼上的“松木真夏不大”即三口一大杯喝青稞酒,不喝光甭想离开。

  1971年冬,我随宣传队慰问在帕里执行军事任务的部队,在煤油灯下我写了第一份入党申请书。“革命战士是块砖,哪里需要哪里搬”,在宣传队时我说对口词、演枪杆诗和小话剧、参加男声小合唱,还说相声。多年的历练和考验最终让我实现了顺利入党的愿望。

  “为兵服务”不是一句空话,作为高原文艺兵,自1971年至1986年,我的足迹踏过西藏高山哨卡,东到昌都察隅,西至巴巴扎东,珠峰下的亚东、樟木、吉隆,雅鲁藏布沿江部队、山南的勒布地区都有“洗衣歌”的身影,唯一遗憾的就是没去过墨脱。多年的舞台实践和在部队的生活,使我对“班长”的认知不断升华。我要让来源于部队生活的“班长”高于部队生活中的“班长”,要演出“班长”的帅气、精气神,演出这位炊事班班长受过正规军事训练的素养,还要演出班长与藏族姑娘们之间融洽的军民关系,这是《洗衣歌》的魂。这位“班长”是高原部队的代表,他秉承“老西藏精神”,是军民团结、藏汉团结的代表。剧中军人的敬礼和藏族姑娘的藏式回礼,是“感谢亲人解放军,感谢救星共产党”的最美体现,我的一位老战友每每看到此刻都要流泪。

  《洗衣歌》之所以经久不衰、百唱不厌,是因为她弘扬主旋律,是唱响军民团结、藏汉团结的经典之作,加之罗念一老师创作的耳熟能详的歌曲,李俊琛老师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藏族舞蹈动作,让充满活力的《洗衣歌》唱响了半个多世纪,唱响祖国四面八方,至今各种版本的乐曲和舞蹈被人们发挥得淋漓尽致,我作为传承人感到十分骄傲与自豪。

  2009年,我随央视军事频道去西藏拍摄“永远的洗衣歌”,回到阔别已久的拉萨,回到熟悉的文工团排练场,在预先没有排练,没有熟悉音乐节奏的情况下,57岁的“老班长”与一群“藏族姑娘”再次演绎了《洗衣歌》,整场跳下来,我一屁股坐在地板上,上气不接下气,主持人感动得直掉眼泪。在北京阴法唐政委的家中,老人问我当时为啥不吸点氧气,我说那时老同志们都不吸氧,老领导当即说:“这就是缺氧不缺精神!”

  多年来,老战友们相聚时必跳的舞蹈是《洗衣歌》,我也成了资深的“老班长”。从2003年到2016年,在现任中国舞蹈家协会副主席达娃拉姆的协调策划下,多次参与央视关于《洗衣歌》的录制。2018年年初我还应邀到拉萨参加了西藏电视台藏历新年晚会的录制,我依然穿着“班长”的军装,用当年学习的藏语向藏族群众拜年。从西藏回来,我又踏上了去南极旅行的行程,与在船上的华人一起过春节时,我组织了《洗衣歌》的表演,把“班长”带到了南极大陆。

  新时代的西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军民团结、藏汉团结依然是稳边固边之本,《洗衣歌》要唱下去,“衣服”要洗下去,“班长”和“小卓嗄”的故事还要继续讲下去。

(责编:常邦丽)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