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得好,是人最基本的需求。但对于西藏阿里地区的老百姓来说,这并不是件容易事。地广人稀的阿里大部分地方是传统牧区,人们把牧养牛羊作为生活基础,对种粮食种菜并不熟悉。很长一段时间以来,“老三样”--马铃薯、萝卜和白菜占据了阿里人餐桌的“半壁江山”,想吃点其他品种蔬果,还得从四川、新疆或者拉萨拉过来。这样一来,不仅成本高时间长,长途跋涉下来,再新鲜的蔬菜也蔫了。
阿里人就得吃蔫蔫菜、高价菜吗?答案是否定的,一场现代农业的探索创新变革改变了这一局面。
9月26日,记者走进阿里地区一个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噶尔县生态农业产业园,实地看看改变阿里地区尤其是噶尔县老百姓“吃菜难”局面的现代化农业是如何开展的。
图为阿里地区噶尔县农业生态产业园 摄影:赵钊
“我们园区自2011年开始筹建,2018年建成并投入使用,现在从最初的30多座温室发展到214座,每个棚面积从270到1000多平方米不等”,噶尔县生态农业产业园管理人员刘江对这些数字如数家珍,退伍后在园区工作多年的他说自己“爱好农业”,在园区工作算是如鱼得水。
噶尔县生态农业产业园位于噶尔县狮泉河镇,是噶尔县委、县政府针对群众“吃菜贵、品种少、搬迁户就业难”的突出问题而建设的集蔬菜林果种植、畜禽养殖及综合利用为一体的设施农业基地。
参观中,刘江熟稔地介绍着一个个鳞次栉比的大棚,“这个棚里种茄子,熟了以后还能接一茬绿菜”“这块大概有2亩,刚摘完西红柿,又种上黄瓜了,也快能摘了”......他告诉记者,现在园区主要种植蔬菜、瓜果、食用菌等30余种及各类花卉。2024年还试种了很多新品种,包括水果类的姑娘果、水果茄子、水果南瓜、水果玉米、人参果、樱桃,蔬菜类的五彩西红柿、黑西红柿、红西红柿等。
图为园区里的黄瓜 摄影:赵钊
图为园区里正在生长的茄子 摄影:赵钊
能在贫瘠的土地上建起现代化农业体系,离不开两个关键因素:技术和管理。园区现在实行“公司化经营管理+农牧民承包种植+贫困户打工培训”的运行模式:康乐新居合作社经营培育苗木、种植蔬菜,为当地农牧民提供就业机会并参与分红;阿里福利生态开发有限责任公司增添科技含量,建设智能温室,进行工厂化育苗;噶尔县新鑫农业种植有限公司承包温室棚种植蔬菜、培训农牧民,并在城区设立蔬菜配送销售点,减少中间环节,确保消费者所购菜品新鲜。
图为园区内的大棚 摄影:赵钊
提起技术,刘江说,这是园区高产、稳产的关键。之前阿里也有大棚,但大多是拱棚,夏季能种植,但冬季保温效果较差、产量不稳定。现在,一个个日光温室都有多层膜,冬天还会压上棉被,让蔬菜在阿里零下30多度的冬日也能生长。目前,园区已设有日光温室172座、五膜拱棚26座、智能联动温室16座,大大提高了蔬果产量。此外,园区还大范围采用无土栽培技术种植芹菜、小青菜、包菜等叶类菜,不仅节约用水和肥料,还可减少农药使用,生产出的菜鲜嫩、洁净、口感好。
图为生态产业园区管理人员刘江在查看无土蔬菜生长情况 摄影:赵钊
“生态农业产业园解决了咱们当地老百姓吃菜难、买菜贵的问题,平抑了本地的菜价”,刘江说,现在阿里本地夏季蔬果供应基本能满足需求,冬季能满足大约40%的市场需求。每个大棚纯收入大约六、七万元,整个园区200多座大棚收入约1000多万元。
图为无土栽培大棚内的蔬菜幼苗 摄影:赵钊
经济效益之外,园区的社会效益也在逐渐凸显,当地百姓可以在这里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年纪大的可以负责园区清洁,年轻有想法的可以学习种植技术。从陕西来的李五女是帮带当地百姓学习农业技术的熟手:“像我们康乐新居的老百姓是易地搬迁过来的,之前是牧民,对农业种植可以说完全不了解。我们就从整地教起,起垄、栽苗、育苗到田间管理,都教给他们,这样他们既能务工挣钱,又能学到技术”。这个过程中,彼此的感情也建立了起来,处成了一家人。
图为陕西技术员李伍女在采摘黄瓜 摄影:赵钊
9月,秋色已经染黄了园区,但大棚里仍然生机勃勃。近年来,像噶尔县生态农业产业园这样的现代农业基地在阿里渐渐多了起来,在普兰、在日土、在措勤,蔬菜大棚切实保障了居民的菜篮子。从“老三样”到“蔬果丰”,阿里地区百姓饭桌上的变迁,正是他们生活蝶变的缩影。这样的变化也发生在交通出行、商业发展、教育进步等生活的方方面面,阿里人的日子,越来越好。(中国西藏网 记者/赵钊)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