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照片|再现红军飞夺泸定桥
【编者按】1950年,新生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沉浸在解放的喜悦中,全国人民正在为建设祖国而摩拳擦掌。此时,一支上万人的队伍,在雪山上跋涉,在荒野中行走,在激流中前进。69年后的今天,伟大的祖国日益强盛,革命先烈的精神仍需传承。让我们一起重走十八军进藏路,重温红色记忆。
中国西藏网讯 5月28日下午,参加“重走十八军进藏路”活动的十八军老战士及十八军后代一行来到活动的第一站——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泸定县,参观考察红军飞夺泸定桥纪念馆。一张张老照片,阐述历史,一段段往事,令人热血沸腾。
1935年5月25日,一部分红军在安顺场强渡大渡河后,要用仅有的几只小船将几万红军渡过河去,最快也要一个月的时间。图为海拔2000多米的菩萨岗。
然而国民党的追兵紧追不舍,形势十分严峻。当急之下,5月26日上午,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人决定后,当即作出了夺取泸定桥的指令。图为5月27日红军右纵队在此与敌军接触。
具体部署是:兵分两路,以红1师和军委干部团为右纵队,由刘伯承、聂荣臻指挥,从安顺场渡河,沿大渡河右岸前进;以红1军团军团部、红2师和红5军团为左纵队,由林彪指挥,沿大渡河左岸前进。两路纵队同时溯河而上,会师并夺取泸定桥。军委纵队和红3、红9军团及红5团随左纵队后跟进。图为27日傍晚,红4军团到达什月坪并在此宿营。
5月27日拂晓,红军两路部队经短暂休息,以急行军的速度奔向泸定桥。图为5月27日,左纵队先遣团红4军团沿河北行40里,到达海尔瓦。
红军右纵队由安顺场渡过大渡河后,沿江而上,于27日到达挖角坝,击溃敌军。图为挖角坝。
猛虎岗是去泸定桥的最后一道关口,红4军团在此利用大雾的掩护,击溃敌军一个营,进入泸定县境。图为猛虎岗。
红军到达磨西后,附近有一小桥被敌人破坏,红4军团抢修好桥后,紧急开进。图为被破坏的小桥。
图为磨岗岭——红军从磨西到泸定途中翻越的高山。
图为雨洒坪——红军右纵队翻越的大山。
28日,红军右纵队冒着大雨,翻山越岭到达得妥。沿途多次击溃民团的袭击,此为红军消灭民团的地方。图为得妥碉房。
28日傍晚,红4军团来到大渡河边的奎武村,此处距离泸定桥还有80里。图为奎武村。
图为德威——红军冒雨摸黑走过的乡镇。
图为河口——红军宿营地。
泸定桥,全长101.67公尺,宽2.67公尺,由13条铁索系于两岸,上铺木板以作桥面。红军到达前,敌人已将木板拆除,只剩下13根铁链横在大渡河上。图为泸定桥。
5月29日凌晨6时许,红4军团官兵在天下大雨的情况下,在崎岖陡峭的山路上跑步前进,一昼夜奔袭竟达240里,终于按时到达泸定桥西岸。第2连连长和22名突击队员沿着枪林弹雨和火墙密布的铁索,踩着铁链夺下桥头,并与东岸部队合围占领了泸定桥。图为泸定沙坝天主教堂。(中国西藏网 记者/周晶 孙健)
-
西藏和平解放——我有幸参与完成这一光荣使命
为了实现祖国大陆的完整统一,中国人民解放军奉毛主席命令分四路进军西藏。祖国大陆最后的一场战役就这样顺利地结束了,进军西藏的大门已被我们打开了。[详细] -
【父辈的旗帜】谭戎生:传承红色基因是革命后代义不容辞的责任
多年在藏,戍边卫国,谭冠三及其妻子李光明,即使与子女天各一方,也没有忘记教育培养孩子们的责任…… 图为谭冠三、李光明夫妇。图为谭戎生编著的《将门家风》一书,其中收录了谭冠三、李光明夫妇致长子谭戎生的多封书信。[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