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bet.cn
home

青年消费观里藏着“矛盾美学”

发布时间: 2025-04-29 16:58:00 来源: 中国青年报

  继“朋克养生”之后,“矛盾美学”又一次显现在当代青年的消费观中。他们在吃喝上精打细算,在购买电子产品时货比三家,却在自己的兴趣爱好上“一掷千金”。

  近期,中国青年报·中青校媒就青年消费行为和态度进行问卷调查,共收到有效问卷1633份。调查发现,“该省省该花花”的消费态度,在受访青年的多种消费场景中都有所体现。调查显示,81.02%受访者认同再省不能省兴趣,日常生活可以节省,省下来的钱花在兴趣爱好上;63.20%受访者认同在社交方面该花的钱要花,自己一个人的消费可以节省。

  “每天少吃一个鸡腿换来一个‘趁手的家伙’,我感觉挺值的。”就读于北京中医药大学的张昊天,每个月都会在自己的小爱好——游戏上投入200-300元。作为游戏达人,前不久张昊天在观看某短视频平台上的评测视频后,花800元买了一款鼠标,“改善自己的游戏手感仅仅是其中的一小方面,更主要的是为了自己的手部健康着想。”

  进入实习阶段后,张昊天直言休闲娱乐的时间越来越少。“我希望尽可能获得最好的游戏体验,扫除工作给我带来的疲劳。而购买一些虚拟产品,的确能丰富我的视听感受。”他说。

  如何“把钱花在刀刃上”?“抠抠搜搜花大钱”的年轻人有更多元的定义和理解。巢湖学院的闫国侠认为,相比起日常买衣服和护肤品,将钱花在旅游上更加值得,“旅游消费其实是对自身眼界的投资”。

  去年,闫国侠和朋友到广西旅游,正好赶上当地举办“三月三”文化活动。在柳州,她花十几元品尝到了心心念念的螺蛳粉;在桂林,她见识到从未见过的山水交融;在南宁,当地人载歌载舞的场景也让她印象深刻。“这些体验比直播间抢购更有获得感。”闫国侠的旅行账本显示,五天三城的“特种兵之旅”总花费两千多元,其中体验型消费占了一大半。

  同样注重精神刚需、选择体验消费的还有就读于安徽大学的赵雨晨。他的旅游地图是高中毕业时班主任制作的“蹭饭地图”。“与其说是旅游,不如说是走亲访友。”赵雨晨说,白天和自己高中时要好的玩伴边聊边逛,晚上在当地的特色小馆叙叙旧情,这样的“探亲式旅游”不仅实现了他的旅游目标,更满足了他的情感需要。

  既能省就省,又能为兴趣爱好和情绪价值买单,许多年轻人的消费观是理性与感性并存,是质价双优。

  中青校媒调查显示,87.32%受访大学生认同消费追求“质价比”,省钱的前提是品质达标,85.55%受访大学生认同再穷不能穷教育,平时可以节省一些,提升自我的钱该花得花。

  “长期主义这个词最近讨论很多,消费也该评估长期价值。”面对商家层出不穷的营销策略,闫国侠还总结出“三不原则”:不参与复杂满减的购物节、不信奉“拍一发十”的捆绑销售、不开启任何消费信贷功能。“真正的省钱不是耗费精力比价,而是认清真实需求。”如今,闫国侠会把心动商品放进购物车“冷静两周”,超过七成会被最终删除。她在朋友圈写下:“真正的自由,是拥有不被物欲绑架的选择权。”

  另一组展示年轻人自主选择实用的数据是,70.36%受访者会在T恤、袜子、运动服等基础服饰上选择平替,44.15%受访者会在洗护用品、纸巾等日常用品上选择平替,38.33%受访者会在日常饮品和餐饮上选择平替。

  这意味着,寻找同源、同厂、同工艺和同材质商品的年轻人,不再过于追求品牌的高溢价,不再被消费主义所惑,他们回归物品本身。在主动参与消费决策的“优化”中,年轻消费者正寻找多重需求的平衡点。

(责编: 李文治 )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 关注职业健康 提升应对技能

    “与工作相关的肌肉骨骼疾病、精神和行为障碍等职业健康问题已成为当前我们亟须应对的新挑战。” [详细]
  • 建立实施育儿补贴制度

    昨天,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稳就业稳经济推动高质量发展政策措施有关情况。引导企业建立与职业技能等级(岗位)序列相匹配的岗位绩效工资制度,实现多劳者多得、技高者多得、创新者多得。 [详细]
  • 春食焕活计划 给身体充满电

    春天来啦,万物都在伸懒腰苏醒,我们的胃口也该像枝头的新芽一样舒展开来。春天常见的春笋、豆苗可是高膳食纤维+低热量的典范,促进肠道蠕动,排出冬季积存的代谢废物。荠菜饺子、嫩笋炖汤……这些时令蔬菜就像春天的信使,让我们把它们独有的清新盛上餐桌。 [详细]
em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