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藏网 > 新闻 > 原创

网评:百年奋斗路 守住“饭碗田”

发布时间:2021-06-26 15:47:00来源: 中国西藏网

  中国是世界上第一个为保护土地而设立专门纪念日的国家。其中用意深远,关乎国计民生、国家安全。

  1986年6月25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简称“《土地管理法》”)颁布,这是新中国第一部关于土地资源管理、全面调整土地关系的法律。自1991年起,为了深入宣传贯彻《土地管理法》,坚定不移实行“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每寸土地,切实保护耕地”的基本国策,每年的6月25日被确立为全国土地日。

  从党史中读懂初心和使命:民以食为天,粮以土为本

  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土地是人民安身立命之本。自1921年党的一大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第一个纲领起,中国共产党一直十分重视土地问题,土地工作始终是贯穿革命、建设、改革的鲜明主线,不断推出伟大举措,发展土地理论与实践,深受广大人民的拥护。

  “种了万担粮,农民饿断肠。”要真正解放和争取广大群众,就必须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让广大农民在自己的土地上耕种收获。井冈山《土地法》、兴国县《土地法》……土地革命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内容之一,也是党践行初心和使命的具体体现。一首民歌唱出了农民的心声:“阿婆苦了几十年,红军来后分了田;田契换上耕田证,土地还家喜连连……”解放战争时期,各解放区认真宣传贯彻中共中央决议精神和《中国土地法大纲》,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土地改革运动。

  新中国成立初期,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公布施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到1952年底,中国大陆除一部分少数民族地区外,基本完成了土地改革。土地改革的完成,标志着在我国延续了几千年的封建制度的基础——地主阶级的土地所有制,至此彻底消灭了,农民真正成为土地的主人。

  改革开放后,1979年,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首创包干到户,奏响了土地使用改革的序曲。1986年,《土地管理法》颁布,这是我国土地管理工作的重大转折和管理体制的根本性改革,标志着我国土地管理工作开始纳入依法管理的轨道。

  把牢国家粮食安全的主动权:节约集约用地,严守耕地红线

  全国土地日已确立31年,期间主题不一,然而,从2020年开始,乃至“十四五”期间,都将沿用“节约集约用地 严守耕地红线”的宣传主题,足见其重要性。

  “像保护大熊猫一样保护耕地”“新形势下深化农村改革,主线仍然是处理好农民和土地的关系”“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对我们这样一个有着14亿人口的大国来说,农业基础地位任何时候都不能忽视和削弱,手中有粮、心中不慌在任何时候都是真理”“要严防死守18亿亩耕地红线,采取长牙齿的硬措施,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从治国理政的高度对农业发展和粮食安全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

  长期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始终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坚持节约集约用地,为我们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里奠定了坚实基础。如《关于坚决制止耕地“非农化”行为的通知》明确提出,严禁占用永久基本农田扩大自然保护地。《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中也提到,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强化耕地数量保护和质量提升,严守18亿亩耕地红线,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非粮化”,规范耕地占补平衡,严禁占优补劣、占水田补旱地。今年以来,国家层面对于保护耕地和维护粮食安全提出了更新的要求,自然资源部将运用卫星遥感影像等信息技术手段进行监测,形成耕地严保严管的工作格局,全国多个省市正在探索推广田长制。

  阡陌交通,沃壤千里。发展是硬道理,节约是大战略。夏至刚过,我国夏粮再获丰收,产量再创历史新高。同时,我们也必须清醒看到,我国人多地少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均耕地少、耕地质量总体不高、耕地后备资源不足,耕地保护面临数量、质量、生态等多重压力。在一贯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的同时,实行最严格的节约用地制度,这是根据我国土地国情、面对新形势新问题作出的战略抉择。今后仍需引导全社会进一步增强底线思维和法治观念,提升全社会保护耕地、节约集约和依法依规用地的意识,将“节约集约用地 严守耕地红线”转化为行动自觉,切实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为构建新发展格局提供坚实基础。(中国西藏网 文/李元梅)

(责编: 于超)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