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藏网 > 新闻 > 原创

新时代中国世界文化遗产工作有新气象 推动中华文明成果与大国形象登上世界舞台

发布时间:2021-07-17 21:37:00来源: 中国西藏网

  第44届世界遗产大会7月16日在福建省福州市开幕。中国提交的文化遗产申报项目——“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将参加本届大会审议。目前,我国已有55项世界遗产,与意大利并列世界第一。国家文物局有关负责人表示,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世界文化遗产工作成果丰硕,使中华文明成果和当代中国活力与自信的大国形象登上世界舞台,也推动了文物保护管理水平提升和城市可持续性发展。

  中国世界文化遗产申报、保护和管理有了新气象

  1985年,中国加入《世界遗产公约》,承诺与世界各国一道,保护传承具有突出普遍价值的世界文化遗产和自然遗产。

  早在浙江工作期间,习近平就曾两次到良渚调研,亲自协调解决遗址保护问题。他强调“良渚遗址是实证中华五千年文明史的圣地,是不可多得的宝贵财富,我们必须把它保护好”。2019年,良渚古城遗址申遗成功,标志着中华五千多年文明史得到国际学术界广泛认可。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就世界文化遗产保护作出重要指示批示,要求申遗保护工作要“有利于突出中华文明历史文化价值、有利于体现中华民族精神追求,有利于向世人展示全面真实的古代中国和现代中国”。为我国世界文化遗产申报、保护和管理,指明了发展的方向,提供了根本的遵循。

  在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的指引下,我国进一步加强世界文化遗产申报预备项目培育工作,对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实施动态管理,建立警示和退出机制,调动地方政府积极性,落实属地管理责任,扎实开展申遗前期准备工作,提高申遗储备项目的整体质量。

  近年来,我国的红河哈尼梯田文化景观(2013年)、大运河(2014年)、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的路网(中国、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2014年)、土司遗址(2015年)、左江花山岩画文化景观(2016年)、鼓浪屿:历史国际社区(2017年)、良渚古城遗址(2019年)……先后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此外,国家文物局还将景德镇御窑厂遗址、万里茶道、济南泉·城文化景观、海宁海塘·潮文化景观、 汉帝陵、唐帝陵、石峁遗址等增补列入了《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

  中国世界文化遗产工作放眼10年 打造申报预备梯队

  凡是过往,皆是序章,世界文化遗产申报、保护和管理工作贵在坚持与长效。据介绍,目前,我国世界文化遗产工作放眼10年,又有了新目标新任务。其中,重点是做好我国2022年世界文化遗产申报项目云南普洱景迈山茶文化景观各项迎接国际组织考察的工作;重点培育北京中轴线、宁夏西夏陵等前期准备工作较为完善、已初步具备申遗条件的项目;有序推进海上丝绸之路、丝绸之路南亚廊道、万里茶道等跨国申遗项目的研究工作;加强指导景德镇御窑厂遗址、江南水乡古镇、石岇遗址、芒康盐井和古盐田等重点潜力项目,逐步建立完善近10年申报预备项目梯队。

  据了解,这些项目各具鲜明特点,其中,云南普洱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从农业、土地、生态、聚落和民族信仰等多个角度,揭示了中国作为世界茶文化起源地的重要地位;西夏陵再现了业已消失的西夏社会在建筑、文化、艺术、宗教等方面的最高成就,展示了古代中国民族地区的多彩文明;海上丝绸之路、丝绸之路南亚廊道、万里茶道是在我国“一带一路”倡议指导下聚合的申遗项目,得到了国内相关省市的广泛参与。

  中国世界文化遗产成为文明沟通交流的桥梁和纽带

  世界文化遗产是中国最重要的文化地标和精神标识,是建设文化强国、推动文明交流互鉴、彰显文化自信的宝贵资源。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文物局根据中国文物的特点和现状要求,积极作为,学习借鉴世界各国的成功经验,推动世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利用工作取得新进展。

  世界文化遗产申报工作连获佳绩,使中华文明成果登上世界舞台,吸引世界各国民众广泛关注,世界文化遗产成为境外游客“网红”打卡地。长城、故宫、秦始皇陵及兵马俑等成为外国政要访华参观的首选。

  而以世界文化遗产为主题的文物出境展览,更是将中国5000多年文明积淀和当代中国的活力与自信送到世界各国民众身边,成为中外文明沟通交流的桥梁和纽带。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已在20余个国家和地区举办了50多项世界文化遗产为主题的展览,国际反响强烈。我国世界文化遗产作为中华文明的见证,向世界讲述了中国故事,展现了更加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

  世界文化遗产成为引领文物博物馆行业发展的“鲜明旗帜”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财政在文物保护专项经费中支持世界文化遗产监测126个项目,共计6亿元。以申遗为契机,一批高水平的文物保护、管理、监测、展示项目实施,有效改善了我国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状况。其中,长城保护工程、“平安故宫”工程、西藏重点文物保护工程、千手观音抢救性保护工程、良渚古城遗址展示工程成为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示范项目。同时,还建立了监测预警体系,形成了以敦煌莫高窟为代表的优秀案例,推动文物行业从“抢救性保护”向“预防性保护”转变。

  长城保护条例、世界文化遗产、大运河遗产保护管理办法与70余部地方性法规规章,共同构成的世界文化遗产专项法律体系,推动了全国文物行业法制化进程。

  其中,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文物局建立的大运河跨部门、跨地区协调联动工作机制,有效提升遗产整体保护管理水平;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规划纲要》等文件,为推动跨区域协调发展,积极推动大运河文化带建设。2018年,大运河被世界遗产委员会第42届会议评选为年度3个世界遗产保护管理优秀案例之一。

  针对大型线性遗产长城,国家文物局出台《长城保护总体规划》,发布《中国长城保护报告》,指导各地开展长城保护修缮、日常养护和巡查监测工作;开通中国长城遗产网,制订《长城保护员管理办法》,推动成立长城保护联盟,积极推动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此次世界遗产委员会第44届会议,长城有望被评选为年度3个世界遗产保护管理优秀案例之一。

  世界文化遗产申报保护助力遗产城市可持续发展

  而且,我国各世界文化遗产城市充分利用申遗契机,多措并举,实施遗产保护与环境治理,使长期困扰遗产地发展的历史遗留问题得到解决。

  例如,大运河申遗,提升了1011公里运河水质,改善了周边生态环境;良渚、西湖、鼓浪屿申遗,提高了杭州、厦门城市人居环境和国际化水平;中轴线、海上丝绸之路、泉州申遗,推动了北京、广州、南京、泉州城市考古与老城区保护;大明宫、隋唐洛阳城大遗址保护和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建设,赋予了城市特色魅力,形成一批高品质城市文化空间,提升了遗产地民众的参与感、获得感和认同感……

  据统计,2019年,我国世遗累计吸引游客3.88亿人次,为助力精准扶贫、促进城市转型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而依托世遗开发的文创产品,成为充满活力的经济发展新模式。

  彰显大国风采 中国勇担世界文化遗产领域国际责任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积极参与国际事务,第4次担任世界遗产委员会委员国(2017年-2021年),担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44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主席国,承办世界遗产委员会第44届会议,吸引多个国际组织在华设立二级机构,支持中国专家担任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副主席、国际文化财产保护与修复中心理事、执行委员等职务……切实承担起世界文化遗产领域的国际责任。

  在“一带一路”倡议指引下,我国还牵头推进丝绸之路跨国申遗,作为丝绸之路跨国系列申遗协调委员会主席国之一,协调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等国家,共同推进跨国联合申遗,促进了丝绸之路沿线国家的文化交往。

  我国还积极参与国际世遗保护行动,先后开展了柬埔寨吴哥窑古迹周萨神庙、茶胶寺保护工程、尼泊尔加德满都杜巴广场九层神庙震后修改工程、缅甸蒲甘地区佛塔震后修复工程、乌兹别克斯坦花剌子模州历史文化遗产迹修复工程等,在肯尼亚、孟加拉、埃及等20多个国家开展多项联合考古,为世界文化遗产抢救、保护做出了重要贡献,将“中国经验”分享给国际社会,成为文化遗产国际合作的中坚力量。

  世界文化遗产是人类的共同财富,保护和传承好世界文化遗产是人类的重大挑战和共同责任。中国将本着对历史负责、对人民负责的精神,秉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切实把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为实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做出不懈努力。(中国西藏网 记者/刘莉)

(责编: 杨加才让)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