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藏网 > 新闻 > 原创

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做好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

发布时间:2021-08-30 19:52:00来源: 中国西藏网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指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就是要引导各族人民牢固树立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并强调“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推动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创造性提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大论断,系统阐述关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集中反映了新时代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是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具体运用和创新发展,为新时代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提供了理论指导和根本遵循。

  深刻认识中华民族是一个命运共同体

  中华民族是一个命运共同体,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强调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华民族共同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等理念,坚持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不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成为新时代民族工作创新推进的鲜明特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就要深刻认识中华民族是一个命运共同体,认清历史发展规律和大势,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推动中华民族走向包容性更强、凝聚力更大的命运共同体。

  一部中华民族发展史,就是一部我国各民族产生、发展、融合为命运共同体的历史。历史上,各民族共同开拓了我们辽阔的疆域,共同书写了我们悠久的历史,共同创造了我们灿烂的文化,共同培育了我们伟大的精神。在先秦时期,我国就形成了“五方之民”共天下的交融格局。从秦汉到隋唐,再到元明清,我国的统一多民族国家一次比一次范围更广、力度更强、吸纳进来的民族更多,加深了各民族守望相助、急难相扶的兄弟情义,交融一体、繁荣一体的自在的中华民族实体逐渐形成。到近代,面对西方列强的侵略和奴役,亡国灭种的危机把中华各民族的命运更加紧密地联结在一起,血与火的抗争让各民族加深了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中华民族在向自觉的转变中真正成为命运共同体。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历史飞跃,各族人民更加紧密地团结起来,交往交流交融日益密切,推动中华民族这个命运共同体认同度更高、凝聚力更强。

  命运共同体是中华民族的本质属性,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是我国各民族在长期的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的奋斗历程中形成的。中华民族是一个其乐融融的大家庭,56个民族是石榴籽,中华民族是整体的石榴,中华民族和各民族的关系,是一个大家庭和家庭成员的关系。我们要深刻认识中华民族是一个命运共同体,各民族的命运同中华民族的命运紧密相连,各民族要以中华民族共同利益为重,不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拥抱在一起,手挽着手、肩并着肩,共同努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不断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必须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推动各民族坚定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高度认同,不断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必须树立正确的国家观、历史观、民族观、文化观、宗教观,不断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增进各民族对中华民族的自觉认同,推动中华民族成为认同度更高、凝聚力更强的命运共同体。

  中华民族共同体是历史上各民族构成的民族共同体,在现当代中国是由56个民族共同构成的民族共同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必须推进新时代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一是要树立正确国家观,增强各民族对伟大祖国的认同。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是现代国家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国家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的内在要求。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中,中华民族共同体必须广泛凝聚人心、汇集中华儿女的力量和智慧,提升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二是要树立正确历史观,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一部中国史,就是一部各民族交融汇聚成多元一体中华民族的历史,就是各民族共同缔造、发展、巩固统一的伟大祖国的历史。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中,中华民族共同体必须保持前进定力、坚持道路自信,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让各民族共创美好未来、共享中华民族新的光荣和梦想。三是要树立正确民族观,增强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多民族的大一统是我国的一个重要优势,多元一体是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内在结构。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中,中华民族共同体必须正视共性、增进一体,不断加强中华民族大团结,提升中华民族凝聚力。四是要树立正确文化观,增强对中华文化的认同。中华文化是各民族文化之集大成,各民族都对中华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作出了贡献。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中,中华民族共同体必须使各民族人心归聚、精神相依,树牢各民族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形象,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五是要坚持正确宗教观,增强对中国共产党的认同。中国共产党坚持宗教信仰自由政策,自觉在思想上划清共产党员不信仰宗教与尊重群众宗教信仰自由的界限。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中,中华民族共同体必须推进中华各民族、各阶层的大团结大联合,坚持我国宗教的中国化方向,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强化对中国共产党的政治认同意识。

  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做好民族工作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国家认同、民族交融的情感纽带,是祖国统一、民族团结的思想基石,是中华民族绵延不衰、永续发展的力量源泉。”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中华民族作为命运共同体、政治共同体、经济共同体、社会生活共同体、历史文化共同体等多重复合共同体的认知、认同和归属,它孕育于中华文明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形塑于近代反对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的革命进程中,确定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建设实践。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就是要从思想上真正认识到中华民族是命运共同体,从情感上真正认同中华民族共同体,从心理上真正归属中华民族共同体,从而形成维护和捍卫中华民族共同体利益、实现中华民族共同体目标的强大精神力量。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做好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要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纲’,所有工作要向此聚焦。”立足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必须准确把握和全面贯彻我们党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做好民族工作,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一要把握好“一”和“多”的关系。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一体包含多元,多元组成一体,一体离不开多元,多元也离不开一体,一体是主线与方向,多元是要素与动力,两者辩证统一。要坚持正确的中华民族历史观,正确认识中华民族和各民族是一个大家庭和家庭成员的关系,各个民族的关系是一个大家庭里不同成员的关系,增强各民族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和自豪感。二要把握好“同”和“异”的关系。在长期的交往交流交融中,中华各民族间的共同性不断增多,但在文化、风俗等方面的差异和发展差距仍将长期存在。要正确处理各民族的差异性和共同性的关系,既尊重差异、包容多样,也正视共性、增进一体,促进各民族在理想、信念、情感、文化上的团结统一,引导各族群众手足相亲、守望相助、扩大交往交流交融,不断增强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三要把握好“恒”和“变”的关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要有主张、有定力。改什么、怎么改必须以是否符合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总目标为根本尺度,该改的、能改的我们坚决改,不该改的、不能改的坚决不改,决不能在根本性问题上出现颠覆性错误。”要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同时加强和改进党的民族工作,促进党的民族理论与时俱进、创新发展,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断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中国西藏网 文/阴海燕 作者系西藏自治区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副所长、副研究员)

  

(责编: 王智霖)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