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藏网 > 新闻 > 原创

【跟着总书记看西藏】一颗长在西藏边境僜人村寨的猕猴桃

发布时间:2022-07-12 08:43:00来源: 中国西藏网

  【引言】2021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西藏考察时指出,“推动西藏高质量发展,要坚持所有发展都要赋予民族团结进步的意义,都要赋予改善民生、凝聚人心的意义,都要有利于提升各族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乡亲们的好日子得益于党和国家的好政策,也是你们自己用勤劳的双手创造的。要落实好党中央支持西藏发展政策,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加强边境基础设施建设,鼓励各族群众扎根边陲、守护国土、建设家乡。”

  对于西藏,郑天成、高永徐夫妇是异乡客,猕猴桃是新品种。他们从千里之外来到西藏边境察隅,生根发芽开花结果,与僜人老乡共同走出了一段扎根边陲、振兴乡村、民族团结、奋斗致富的人生路,生动诠释了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

  浓雾飘散,寒露沾衣。

  当我推开门,踏出车外,脚上的高跟鞋便歪歪扭扭地踩在了乱石错落、泥泞不堪的街面上。

  “噶嗒!噶嗒!”脚步声划破了下察隅镇初夏清晨的宁静,显得格外刺耳。

  “察隅”是藏语音译,意为“片岩石地”。

  环顾四周,两边的山太高了,黑压压的影子投下来,让这有些破败的边境小镇更显逼仄。街上的人真少啊!女人头戴护额,颈项挂银饰串珠,身穿红色土布筒裙。男人头上盘着长长的白布帕,戴着银耳环,胸前斜挎一长串银饰。当我与他们看稀奇的双眼对视,心里一沉:坏了,这地方怎么是这样的?

  那一年是2001年,我和丈夫郑天成第一次踏上了西藏自治区林芝市察隅县下察隅镇的土地,至今记忆犹新。千里奔赴的颠簸与急于摆脱困境、开拓新生活的焦灼,让我们来不及回味这里原始而野性的美。

  崇山峻岭苍翠如黛,将下察隅镇紧紧环抱,印度洋暖湿气流将藏东南换了一幅景色,葳蕤的森林与蔚蓝的天空遥相呼应,云雾环绕在下察隅镇与群山之间,天地相连,宛如人间仙境。


图为2001年前后的下察隅镇 图片由高永徐提供

  “雅女”和老郑的爱情

  我和老郑是老乡,我们都出生在四川省雅安市。被誉为“川西咽喉”的雅安有三绝:雅雨、雅鱼、雅女。生长在一城烟雨中,年轻时候的我水灵着呢!

  他这个农村小伙怎么娶到我这个城里姑娘的呢?缘分开始于一个建筑木工培训班,我们是师兄妹。

  刚开始,我可瞧不上这个木讷土气的瘦高个儿。相处久了,我发现他不同于大多贪图安逸的同乡人,从小家境贫苦,尝试过应征入伍、考过大学、公务员、做过农技员,如今又把建筑木工学得一丝不苟。在他的身上,我看到了一股爱折腾、不认命的韧劲儿。

  就是认准了这股劲儿,我答应了老郑的追求,嫁做人妇,为他持家生子,陪他共担风雨,又在生意失败后追随他离开怡人的家乡,来到了西藏。


图为2021年4月,高永徐和郑天成夫妇走在猕猴桃树下 摄影:李元梅

  十年探路,他在等一个机会

  有句老话,“人挪活,树挪死”。这一次,折腾得可真远。我们能在这座破败落后的边境小镇开辟新的美好生活吗?21年前的我俩,不敢确定。

  那又是什么促使我们留下来的呢?也许是坚信“天无绝人之路”,也许只是因为刚到这里时呼吸到的第一口空气,真清新啊!

  我在一本书里看到过一句话:“人之所以能够感到幸福,不是因为生活得舒适,而是因为生活得有希望。”

  我相信这句话。回首21年,这份希望是自己给的,是察隅老乡给的,是援藏工作者给的,是党和政府给的。

  为了在这里安定下来,我们做过很多工作。后来,依托林芝当地丰富的林木资源,加上之前在培训班累积的专业底子,我俩做起了家具生意。那时,镇里大多数农牧民群众生活并不富足,我们的生意主要面向招待所、政府、企业等。逐渐有了一些资金和人脉基础,我俩又把镇里的一个招待所盘了下来。

  就这样,我们这两个异乡客算是在下察隅镇安下了家。

  好多天夜色将至时,老郑总会独自坐着抽根烟,双眸微垂。我知道,就像那烟头上闪烁的火星,他那颗不安于现状的心又在跳动盘算了。

  他在等一个机会。


图为2021年4月的察隅县下察隅镇夏尼村兴农猕猴桃种植基地 摄影:李元梅

  十年扎根,在边境种出2352亩猕猴桃树

  海拔4800多米的德姆拉雪山,盘山公路蜿蜒曲折。翻过云雾缭绕的山垭口,一路向南,碧蓝的贡日嘎布曲顺着峡谷自西北向东南潺潺流淌。

  2013年,下察隅镇通往夏尼村的水泥路通车,村里到镇上只需要半个小时。21年前刚到这里时,往返于两地之间的只有机耕道,狭窄颠簸,湿滑泥泞,除了徒步,我们赶过骡子和马、骑过摩托,到家之后常常是满身泥点。

  万缕金光穿破云雾,倾洒在大地上,2021年4月下旬的夏尼村,清晨仍觉寒凉,湿漉漉的空气里混杂着泥土味和柑橘花的清香。

  站在天台放眼望去,坡地上的猕猴桃园区和春见柑橘林,一直延伸到山脚下,山的那边就是邻国印度。我和老郑深吸了一口气:我们怎么种出了这么大一片果园?都快望不到边了!

  这里是察隅县下察隅镇夏尼村兴农猕猴桃种植基地,2021年,连同京都村等其他5个村子,察隅县发展猕猴桃产业总规模达到了2352亩,其中僜人聚居村种植规模就达到了1440亩,基本形成了一定程度的规模化特色扶贫产业,直接带动6个村281户1456人“不离乡不离土”参与产业发展。

  走到这一步,我们又用了10年。

  察隅县位于高山峡谷区,平均海拔2800米,最高峰为6740米的梅里雪山。这里属于亚热带湿润气候和怒江干热气候,四季温和、降雨充沛、日照充足、无霜期长。

  早在2010年,干过很多年农技员的老郑就发现,察隅县海拔虽高,但下察隅镇却拥有特殊的小气候,特别适合种植“红星果”猕猴桃。我们邀请了四川农业大学周庆阳教授到夏尼村实地考察和分析土壤成分,决定在这里发展高原绿色有机猕猴桃产业。我们尝试过,很快就成了,又很快失败了。

  2011年,老郑日夜期盼的机会终于来了。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难点在农村,关键靠产业,核心是农民增收。因此,引导农民发展产业,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才能保证察隅县实现小康。通过多年的发展、比选、培育和实践,察隅县委、县政府决定将发展猕猴桃产业作为主攻方向,作为一项富民产业来重点发展,使其成为助农增收、实现全面小康的重要支撑和有力保障。

  我们瞅准时机,赶紧找来夏尼村的僜人朋友,张罗着成立了察隅县下察隅镇夏尼村兴农猕猴桃种植专业合作社,承包了23亩猕猴桃基地。

  当时,在西藏这种高海拔地区种植猕猴桃尚属首例,本地群众几乎没见过,心里根本不托底,承包土地、吸纳人员务工特别难以开展。为打消群众的疑虑,我们拿出自己长期以来的全部积蓄50余万元,在夏尼村开展试验种植。

  在周庆阳教授的悉心指导下,有曾经在四川十几年的果树种植经验作保障,老郑天天吃住在果园里,时时守着每一棵树苗,即使感冒发高烧也不愿意离开半步。

  在老郑的带动下,我也从一个两脚不沾泥、双手不起茧的城里姑娘,慢慢转变成一个勤快利落、面朝黄土背朝天的村里人,脸上的皮肤愈发黝黑干燥,双颊还爬上了“高原红”。这让我有些伤心,可干什么不得付出代价呢?咬咬牙,我坚持了下来。

  苦心人,天不负。试验种植的猕猴桃树苗长势喜人,我们证明了自己的眼光是对的。

  通过争取,我们又得到了政府的资金扶持,用于购买种苗和进行基础设施建设。至此,我们的10年猕猴桃产业扶贫路迈出最艰难也是最重要的一步。


图为僜人姑娘在猕猴桃树下采摘 图片由高永徐提供

  开花结果,僜人走上小康路

  即便看到我们做成了,种惯了水稻、玉米等农作物的夏尼村人对种猕猴桃还是不看好,唯独村民雄伟龙跟大家不一样,他不这么看。回忆起来,他说:“老郑说把猕猴桃种好了,绝对会超过种玉米的收益。我就想赌一把,就跟着一起种了。”

  2012年春节刚过,雄伟龙家的两亩地就种上了猕猴桃。“苗子是老郑提供的,如何管理也是他手把手教的。”雄伟龙记得很清楚,第3年,猕猴桃结果了,密密麻麻地挂满枝头。“一斤卖三四十元,不到一个星期就卖完了,收入2万6千元。”

  观望的村民们看到雄伟龙家的猕猴桃卖得好,终于放下了疑虑,在我们的支持下,陆续开始种植猕猴桃。雄伟龙也将自家的猕猴桃种植扩大规模,增加至10亩。夏尼村种植猕猴桃的人多了,我们便将猕猴桃种植基地辐射到了京东村、松古村等村落。

  2015年以来,在国家扶贫开发和脱贫攻坚政策的支持下,我们稳扎稳打,有序推进猕猴桃种植面积,基地由50亩又发展到了1050亩,品类也从当初的单一品种发展到后来的“东红”“金艳”“隅猕香”、新西兰黄金果等消费者喜爱的多个品种。

  近年,察隅县出台了《察隅县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土地确权实施方案》,鼓励农户开发荒山、荒坡、荒地,加速完成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果树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支持引导农户通过转包、转让、入股、合作、租赁等方式,促进土地向农业龙头企业、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农牧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和种植大户集中,实现农村土地荒山等资本效益的最大化。

  土地从村民手中流转,收取租金的同时,村民们再通过务工、分红等方式增收。猕猴桃种植基地每年提供村民就业岗位上万人次。他们的工资根据除草、修枝、摘果、套袋等不同工种,最低每人每天160元,最高200元,每年带动群众增收在300万元以上。

  10年间,看似越来越好,实则是闯过一关又一关。

  有一年,春天里突降大雪,一早起来,眼见漫天风雪,我跟老郑疯了似地跑进地里。坏了!猕猴桃株冻死了一大半。那一次损失惨重,想到几年来遇到的种种艰难困苦,身上还积压了不少债务,老郑第一次有了想要放弃的念头。

  就在最难熬的时候,广东省深圳援藏工作组伸出了援手。经过大量调研,并征求专家意见,他们认为猕猴桃基地前景广阔,加之对老郑精湛种植技术的信任,毅然投入资金予以扶持。

  我至今记得工作组安慰我们的话:不要放弃,试错的成本很高,但基于科学判断的探索是值得的。


图为察隅县猕猴桃通过电商平台销往全国各地 图片由高永徐提供

  谁无暴风劲雨时,守得云开见日出

  2018年,“察隅猕猴桃”获得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

  我和老郑心里都清楚,如果没有国家的帮助,我们怎么可能做到现在这个规模?

  近年来,察隅县与四川省成都市新园农业开发有限公司签订了察隅县猕猴桃高技术种植战略合作协议,提供猕猴桃种植管理、销售保障、种植培训的服务,邀请国内技术专家和农资公司对疏花授粉、测土配方施肥、病虫害绿色生态防控等方面进行技术指导和培训,不断提高猕猴桃生产科技水平。

  为了积极顺应引领“互联网+”时代浪潮,2016年,察隅县和中国移动西藏分公司达成协议并参加了“西藏邮政网天上E邮”的网络销售模式。截至2020年,通过该途径销售的猕猴桃达到5000余斤,销售地遍布全西藏。同时积极参加各级展销会,2015年、2018年陆续参展西藏自治区展品会、林芝市农牧产品展销会等展销会,获得极佳口碑,打响了察隅县猕猴桃品牌知名度。

  我和老郑都觉得,这是“赌对了”,只要人勤快,没什么干不了。2021年,猕猴桃产量达到100多万斤,我们想将猕猴桃销售得更远,我们和僜人兄弟们的猕猴桃致富之路也将越走越远。


图为劳动中的僜人姑娘、小伙 图片由高永徐提供

  据说,“僜人”在藏语里的意思是“上面的人”。原来,西藏和平解放前,僜人生活在中印边境的深山密林里,他们住在山洞里,睡在树上,就有了这样的称呼。和平解放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政府专门派人邀请僜人下山居住,并在下察隅镇选址,为僜人设村、建房、分地,从此,他们就在下察隅镇定居下来。

  如今,在察隅县的任何一个村落,绿油油的稻田掩映着一座座新居。一个个套了袋正待成熟的猕猴桃、一座座崭新的房屋……展现在世人眼前的,是一幅生态优美、宜居宜业、生活美满的小康村画卷。

  “以前,我们僜人缺乏商品观念,现在村里发展旅游、种植猕猴桃,走上了小康路。”最近,我们又领着一批游客到夏尼村阿珍家的僜家乐做客,吊脚楼右侧粮仓装满了丰收的玉米,地面晾晒着鸡爪谷和新鲜的花生,左侧就是一大片猕猴桃种植园。阿珍的爸爸烤着自家养的走地鸡,烹制风味独特的僜人手抓饭,配以捣碎的当地香菜和辣椒酱招待客人。他告诉我们,如今贷款做买卖、经营茶田和种植猕猴桃、开僜家乐的村民越来越多,僜人早已实现整体脱贫,同全国一道走上小康路。

  21年来,我和老郑亲眼见证了僜人朋友们生活水平越来越好,精神面貌也不一样了,尤其是年轻人,新的思潮、观念、文化冲击着他们,让他们的人生比先辈有了更多的选择。

  回头看来,我和老郑就像一棵长在西藏边境的猕猴桃,从千里之外来,熬过了水土不服,挺过了暴风劲雨,扎根、发芽、吐枝、散叶、开花、结果……

  “人生大事无外乎生死,在这面前,贫穷有什么可怕?有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有大好的脱贫攻坚政策、乡村振兴战略,有一辈子自立自强的干劲儿、互帮互助的善心,还怕过不上好日子吗?”说罢,老郑吐出一口烟,咧嘴一笑,大白牙闪闪发光。

  我知道,这个男人嫁对了,这条路走对了。(中国西藏网 口述/高永徐 文/李元梅 )

  

(责编: 陈卫国)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