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的青海,草原铺绿,盐湖映蓝,一场跨越2000多公里的青春之约正在上演。7月8日至15日,参加2025年“港澳青年看祖国——百名香港青少年大美青海行”交流活动的师生们踏上为期8天的青海研学之旅,从东方之珠到青藏高原,从书本墨香、网络影像到用自己的双脚丈量祖国的大好河山,香港青少年们在海拔的攀升中拓宽视野,在多元体验中触摸着青海的生态肌理与人文温度,用心感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魅力,在与红色历史的沉浸互动中厚植家国情怀。这场兼具高度、广度与深度的旅程,不仅是一次地理空间的跨越,更是一场两地青少年心灵相通、认知升级的成长之旅。
这是一场有“高度”的研学之旅,从香江到高原,在海拔攀升中遇见天地大美。
香港与青海,平均海拔相差约3000米。当飞机降落在西宁曹家堡机场,舱门开启的瞬间,清冽的空气带着高原特有的澄澈扑面而来——这场“向上”的旅程,从香江的繁荣璀璨到青藏高原的天高云阔,从南海之滨的“东方之珠”到世界屋脊的“江河之源”,从物理海拔的跃升开始,便注定充满震撼。
图为香港青少年在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大柴旦翡翠湖 摄影:王茜
在青藏高原唯一的、海拔最高的大型综合野生动物园——青藏高原野生动物园里,讲解员介绍,这里不仅是动物园,更是一处集野生动物观赏、保护、科研、繁育、科普教育为一体的国家4A级景区和国家级科普教育基地。大家在这里了解野生动物救助故事和保护常识,也争相在相机里记录藏羚羊的灵动、牦牛的壮硕、猞猁的奇特。来自中华基督教会全完中学的陈曦彤同学最感兴趣的就是雪豹了。听完对雪豹“凌”氏家族的救助故事,她意识到,这些生活在高海拔地区的生灵们有很多人、甚至是几代人在默默守护,她希望有更多的人都来关注青藏高原的野生动物,让每一只动物都有自己的家。
图为香港学生陈曦彤在青藏高原野生动物园询问有关雪豹“凌不服”的情况 摄影:王茜
中国科学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青藏高原生物标本馆里,布满墙壁的各色植物标本、形态色彩各异的昆虫,还有形态逼真的各种鸟兽标本,让同学们直呼“了不起”。大家了解到,青藏高原作为世界上特殊环境类型最多的地域之一,也是世界上同类特殊环境下物种最丰富复杂的区域,这里有大自然赐予人类最宝贵的资源宝藏,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有着巨大的潜力和不可代替的地位,都对青藏高原的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有了更加直接的认识。
图为香港青少年在察尔汗盐湖合影 摄影:王茜
在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格尔木市,海拔2670米的察尔汗盐湖,翠绿之美令人震撼,风起波动,湖面如碎钻铺就的星河;天然形成的盐花形态各异宛如珊瑚丛生,在阳光下,闪耀着璀璨的光芒;浮在卤水上的“万丈盐桥”延伸至天际,横跨湖面,还有周边的现代化采盐船,输卤管道,车来车往,工业设施与自然景观形成强烈对比。来自妙法寺刘金龙中学三位女生欣赏着美景,也纷纷讨论这次令人惊叹的“自然课堂”。钟澄情同学不自禁感慨:“这里跟网上宣传的一样美!就像是上帝打翻的苹果汁。”曾婉晴同学惊叹道:“曾经我只听说过茶卡盐湖,来到这里才知道察尔汗盐湖是中国最大、世界第二大的盐湖,面积相当于56个茶卡盐湖,盐储量可以让全球80亿人吃上两千年。”而许馨月同学更加震撼这里工业与自然相互交融的独特魅力,直呼这是一座真正的“宝库”!
图为香港青少年在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大柴旦红崖火星地貌景观区 摄影:王茜
从西宁到格尔木,从海拔2261米到2780米,再到翡翠湖、红崖火星地貌景观区所在的大柴旦,海拔升至3487米。随着海拔高度上升,空气里的氧含量逐渐降低,但香港青少年眼中的光芒却愈发炽热。来自中华基督教会基道中学的学生们在青海烈烈的风中,感悟到大美青海的含义。吕彦乐同学在青海看到了香港看不到美景,谢卓殷同学用“震撼”和“奥妙”来形容所见所闻。他们说,在香港,最高的建筑是环球贸易广场,能看到沿海绝大部分的风景,但是在青海,最高的“风景”是这片天地本身,在山顶、在湖边,都会觉得自己很渺小——这也许就是跃升“高度”后的精神共鸣,是视野的拓展带来对“祖国大美江山”最直观认知。
青海省政协委员、本次研学团副团长曾玮然说,本次活动让学生放下手机,走进青海,认识祖国的西部文化和自然——看看青海的美丽,在这份“美丽”的背后,人们为生态保护做了什么,作为普通人的自己又可以做什么……虽然行程不长,但希望学生们带回去的是青海最美的一面,同时在行程中留白,让他们心怀渴望,未来再访。(中国西藏网 记者/王茜 陈卫国)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