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藏网 > 西藏新闻 > 资讯

拉萨:实现非遗的活态传承

左晓萌 发布时间:2018-07-16 13:39:00来源: 拉萨日报

近年来,拉萨市非遗衍生品如雨后春笋般走进各大旅游特产商店,相对于传统非遗产品而言,非遗衍生品更注重产品的实用性和美观度,也更容易受到消费者的青睐。一大批新的非遗衍生品开发,为古老技艺注入了新的活力。

日前,记者从西藏文化厅获悉,今年,达孜区的索炯雪艺唐卡艺术中心入选了2018年度“藏羌彝特色文化品牌培育”支持项目,并获得20万元扶持资金。文化厅产业处处长罗布次仁告诉记者:“根据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建设的三年实施方案,西藏在文化旅游、工艺美术等重点领域遴选了一批具有代表性的品牌,并加大宣传推广和扶持力度,积极培育拥有较高知名度和美誉度的藏羌彝特色文化品牌。”

开发唐卡绘画产品筑匠心梦

在闭幕不久的南京“文创西藏——西藏暨拉萨文创精品巡展”会上,索炯雪艺唐卡艺术中心的创办人罗桑桑格将自己开发的唐卡衍生产品展示给南京市民,“这条丝巾是我们自己设计的,特意引进了德国工艺,丝巾印制所用颜料都是来自唐卡绘画所用的颜料,可以长时间保持颜色鲜艳。相对于普通丝巾,我们的丝巾可以至少保持五六十年不褪色。”罗桑桑格向市民讲解着自己的唐卡衍生产品,同时也介绍着唐卡绘画技艺。那次展会,汇聚了来自西藏50多家文创企业和3000多种文化创意产品,是一次对西藏文化的全面展示。

罗桑桑格是西藏一级唐卡绘画师,他创办的索炯雪艺唐卡艺术中心于2016年被自治区文化厅评定为自治区级“第三届非物质文化遗产勉唐派传习基地”。“我希望唐卡衍生品可以走向市场,这是唐卡自身延续的需要,也是时代发展的必然。我们以索炯雪艺唐卡的最高艺术水准,生产最有品质的文创产品,它们既富含西藏本土的民族特色,又符合大众的文化生活需求。”罗桑桑格说。

在达孜区的索炯雪艺唐卡艺术中心,记者看到,罗桑桑格设计的西藏唐卡高清复制品选取了藏地知名的人文历史地标、风景名胜为绘画题材。他首先创作了手绘精品唐卡,进行高清数码扫描,再选用德国制造的高清喷绘丝绢,进行图案喷绘,并以丝绫装裱为挂轴画。“我们还采用了唐卡绘画中富有西藏本土特色的图案为元素,结合现代生活,设计出具有较高品质的工艺美术品,如徽章、钟表、嘎乌相框等。此外,我们还以唐卡绘画中的特色图案为元素,设计出了生活实用物品,如服装、饰品、文具及其它生活用品。唐卡绘画艺术包罗万象,与藏族的历史、文化、社会生活等各方面都有着密切的关联,故而,它具备了衍生更多工艺美术产品的丰厚生机和底蕴,我们以唐卡画师的匠心梦,开发出独具特色的唐卡绘画产品。”罗桑桑格告诉记者。

小产品背后有着大市场

非遗衍生品究竟有多大的市场前景?拉萨市街头的各大旅游特产商店给了一个很好的答案:形象各异的藏戏面具、厚重古朴的藏式家具、铜制的小型佛像、银质的嘎乌盒……近年来,越来越多创意独特的西藏非遗衍生品被大量开发出来推向市场。“我现在兼职做西藏特产代购,以前卖得最多的是虫草、藏红花一类的土特产,这两年内地的人们逐渐对西藏特色文创产品感兴趣,如小型的唐卡、藏装、藏饰等。如今,西藏走出去的产品越来越有文化味儿。”在拉萨旅居的游客朱玉告诉记者。

米玛是铜雕镏金雪堆白手艺传承人。铜雕镏金原来是建造寺庙的技艺,是用墨笔绘画出物体的轮廓到纸上,再复制到铜皮上,然后把铜皮放到木砧上反复敲打,待表面轮廓被逐渐敲打雏形后,再进行雕刻,最后镏金。镏过金的浮雕艺术品铜饰在经过“上红”之后,有一种庄严富贵的美感。在经过多年对铜雕镏金雪堆白手艺的专研后,如今,米玛将这项古老的技艺运用到了旅游文创市场。“我自己开了工作坊,用这种技艺来做各色精美的藏式柜子、摆放客厅与办公室的艺术品雕像,还有旅游纪念品。现在我的藏式家具很受大家欢迎,经常有内地的顾客专门前来定制,我感到非常高兴。今后,我会将这项古老的技艺发扬传承好。”米玛说。

衍生品为非遗传承打开一扇窗

“把传统因素转化成丰富多彩的现代品牌,让更多的非遗元素进入当代人的生活,让非遗衍生品的开发成为扩大就业的重要渠道。同时,对非遗衍生品的利用和开发必须尊重其形式和内涵,不能随意歪曲和破坏。”罗布次仁认为,非遗衍生品为非遗传承打开了一扇窗,让古老的技艺与家居装饰、服饰等文创产品相结合,可以满足更多消费群体的需求,推动非遗产业向文创产业转化。同时,非遗衍生品的创意设计还启发了传承人要拓展、丰富非遗主题的表现形式,帮助非遗传承人将古老技艺发展成为一种产业,创新出更适应当代社会需求的作品,实现非遗的活态传承,也是为非遗传承发展提供了一条可供参考的路径。

罗布次仁表示,下一步,自治区文化厅将充分挖掘西藏特色文化资源,将文化产业作为战略性支柱产业来培育,做出长远筹划,以文化为底色,以创意为线条,融合互联网、新媒体、高科技等手段,实现“文化+创意”“文化+旅游”“文化+养生”等跨界合作与融合发展,拓宽西藏文化产业的覆盖面与内涵深度,进一步增加高原文化产业附加值。

(责编: 郭爽)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