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藏网 > 新闻 > 西藏新闻

西藏林芝市察隅县:守护绿水青山 乐享生态红利

发布时间:2022-04-26 09:26:00来源: 中国西藏新闻网

  清晨,沿着桑曲河慢跑,空气清新,流水潺潺,无不让人欢畅;中午,去下察隅镇,品尝当地知名的猕猴桃;晚上,到察隅县城大街,选购种类繁多的小商品,感受小城镇的烟火气……从山清水秀到游购娱,从城市到乡村,察隅处处是景,这是察隅县全力推动美丽察隅建设的丰硕成果。

  2018年以来,在西藏自治区、林芝市党委、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察隅县委、县政府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把察隅放在党和国家工作全局中来思考谋划,立足藏东南高原边缘森林生态功能区和守土固边前沿阵地,坚持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狠抓稳定、发展、生态、强边四件大事,以产业升级推动绿色发展,以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推动环境保护,以人居环境整治推动群众生活改善,努力在建设国家生态文明高地上走在前列,实现人民生活明显改善,生态环境持续良好,成功入选“2020年中国最美县域榜单”“2021年中国最美乡村百佳县市”。

  坚持统筹谋划,压实生态环境保护责任

  察隅被德姆拉雪山、伯舒拉岭等山脉环绕,来自印度洋的暖湿气流与高原冷空气在此相会,形成“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的景观。为了保护这美丽的生态环境,察隅县不断强化组织领导、健全机制体制、层层压实责任。

  强化组织领导。察隅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先后成立察隅县生态文明示范建设领导小组、“美丽察隅”建设领导小组。2018年以来,察隅县委召开常委会115次、政府会议46次学习研究、部署推进生态环境保护各项工作,进一步明确工作举措,全力推动县域生态环境持续改善。

  健全机制体制。编制《察隅县“美丽察隅”建设实施方案》《察隅县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方案》《察隅县生态文明县建设规划》等,察隅县全面实行河长制、湖长制、林长制,规范河道采砂,逐步建立多方协同的环境监测预警长效机制;严格执行行业准入条件和环境准入标准,严格落实环境保护“一票否决制”,严禁“三高”企业和项目进察隅。

  层层压实责任。坚持“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将生态环境保护履职纳入年度考核,压实各级各部门生态文明建设责任。同时,察隅县政府每年向人大报告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和环境监督情况,依法接受监督。

  坚持绿色发展,推动群众共享绿色福祉

  “要是我能年轻几岁就好了,越来越好的幸福生活让人更有盼头。”察隅县上察隅镇目本新村村民扎西旺杰说。走进扎西旺杰家,藏式楼房引人注目,屋内现代化的家用电器与古朴的藏式家具一应俱全。从窗户望出去,村里的水泥路纵横交错,一排排整齐的藏式院落尽收眼底。

  近年来,察隅县立足资源禀赋和气候条件,坚持探索绿色发展新路子,大力发展高原有机茶叶、猕猴桃、软籽石榴等特色产业,分别种植20000亩、3000亩、7700亩,每年带动群众增收2791万元。大力推动清洁能源发展,扎拉电站建设加快实施,克劳龙流域和然布曲流域综合规划获批,明期、次雪电站前期工作有序推进。

  2018年以来,察隅县安排重点生态功能区建设资金1.01亿元,落实生态岗位18044个,兑现生态效益补偿资金6100余万元;全力推进生态搬迁,把察瓦龙乡、古拉乡等生态环境敏感区和脆弱区的274户1558名群众搬迁至环境良好的边境一线,切实增强群众幸福感、获得感。

  同时,聚焦“五化”目标,察隅县以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为抓手,完成58个边境小康村建设,实施农村安全饮水、生活垃圾和污水处理、人畜分离、棚户区改造、庭院绿色经济等工程,完善村规民约,建立基层环境卫生整治制度,村容村貌大幅改善,群众健康生活方式和生活习惯逐渐养成。

  坚持巩固提升,积极推进生态保护建设

  近年来,察隅县推进国土绿化,实施造林绿化面积1.7万亩,完成森林抚育面积6万余亩,修复然察公路、搬迁村庄等地方生态600亩。扎实做好慈巴沟国家保护区建设,配合推进高黎贡山(西藏片区)国家公园创建。

  察隅县把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创建作为推进环境保护的重要举措,成功创建自治区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村6个,正在创建自治区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乡镇6个、生态村(居)90个。

  同时,察隅县依托村级基层组织开展卫生家庭评选,给予资金奖励,树立起人人参与人居环境整治的正面导向;深入开展环保宣传活动进校园、“绿盾”专项行动等活动,提升群众环保观念,提升主动参与意识。

  在察隅县竹瓦根镇学尼村,村民们用自己的双手建设家园,打造幸福宜居小康村。全村每周开展一次卫生大扫除、种植“党员林”“户长林”“妇女林”15亩并加强管护、每月进行“文明卫生家庭”评选、把爱护环境纳入村规民约并严格执行、实行环保积分兑换机制,多措并举维护和改善人居环境,描绘出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画卷。 

(责编: 李雨潼)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