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bet.cn
home

洛桑平措:见证高原航线扩展延伸

发布时间: 2025-07-30 09:33:00 来源: 中国西藏新闻网

  1993年,20岁的洛桑平措在民航拉萨售票处排了三天队,终究还是没有买到去成都双流的机票。

  望着售票窗口“今日票罄”的牌子,他怎么也想不通:为什么每天只有两三架飞机?这个一心想坐一次飞机的少年不会想到,自己后来会站在机场塔台里真正读懂高原飞行的不易。

  在中国民用航空飞行学院读书时,由于来回路程要耗掉半个月,三年里洛桑平措没回过西藏,把所有时间都泡在了教室。

  课本里关于空气动力、航空气象等知识点,让他渐渐明白当年机票稀缺的缘由——不是不愿增加航班,而是高原机场的运行难度远超平原。1996年毕业,他第一次坐上飞机回拉萨,这次他作为一名管制员,即将赴昌都邦达机场。

  那时的邦达机场总有积雪。机场没有扫雪车,每次降雪后,工作人员就用铁铲前推后拉地除雪。

  一次除雪时,洛桑平措刚扫了500米就眼前发黑栽倒在雪地里。氧气管插了两天,第三天,他又拎起铁铲早早地来到跑道上,“身体上的累,睡一觉、缓一缓就过去了。”

  真正让洛桑平措如履薄冰的,是调到拉萨贡嘎机场之后。那时管制室没有雷达等监视设备,管制员全靠飞行员在高频电台里报航行诸元,才能了解飞行动态。

  “然而,高频指挥频道中常充斥着持续的‘沙沙’声、不规则的电流音,甚至夹杂着模糊的串扰信号,原本清晰的指令被切割得支离破碎,严重阻碍信息的准确传递。”洛桑平措说。

  当时,走廊里永远回荡着管制员的嘶吼,而他的笔记本上记满了航线计算式。起初航班少,这样的指挥模式尚能应付,可当航班从每天几班增至几十班,他开始被无形的压力攫住——那些看不见的飞机,像悬在头顶的石头,他开始频繁做噩梦。

  2008年一个值班夜,他在自己的笔记本上画下两条平行线——让进出西藏的航班单向分流,一条进藏,一条出藏。

  经过反复长久的核验,直到2016年12月15日,洛桑平措和同事拿出12套航路复线方案,后来经过一层层上报,他们设计的成拉复线最终被采纳。汇报方案那天,这个男人在成都会场哽咽,眼泪砸在打印着航线图的稿纸上。

  2018年3月21日清晨,洛桑平措坐在第一趟成都至拉萨航路复线航班驾驶舱里。当飞机进入新航线时,他指着舷窗外的雪山说:“左边是来向,右边是去向,再也不会做噩梦了。”

  成拉复线的开通不仅让单一航路变成双向通道,更推动雪域高原的航线网络迅速扩展。如今,成拉复线等23条区内航路航线开通,空域容量成倍增加,屏幕上闪烁的飞机图标早已密集如星,每天有200多架航班在洛桑平措牵头设计的航路上起降,是他刚参加工作时全年航班总量的好几倍。

  近30年过去,西藏空中交通管制单位从一个塔台管制室发展壮大到区域管制室、进近管制室、飞行情报服务室等多个专业部门。

  洛桑平措偶尔还会想起当年那个排三天队却买不到机票的自己,只是现在的他更清楚:每一条航线的延伸,每一次流量的提升,都是为了让更多人不必再为一张机票苦苦等待。

(责编: 李雅妮 )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email